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防控中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防控中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的作用

彭宽1刘嘉琪2王芝芝3(通讯作者)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江西 南昌330006

2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江西南昌  330006

3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江西 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分析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防控中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的作用。方法:将2022年4月~2023年4月医院80例抗菌药物治疗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与对照组(常规防控管理),比较细菌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细菌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5.00%、2.50%比对照组22.50%、17.50%更低(P<0.05)。结论: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防控中行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减少细菌、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防控;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

多重耐药菌即临床上使用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时所呈现耐药性的细菌[1]。若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其康复进程,甚至增加患者住院治疗费用,给其生理、心理均带来巨大负担。故加强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防控极其重要。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即医务人员通过考量患者病情,联合信息中心、药学科室、医务部、护理人员等,开展不同学科团队之间的合作,为患者制定感染防控机制,减少感染发生,为患者营造安全的诊疗环境。基于此,研究以2022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抗菌药物治疗患者80例为例,分析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22年4月~2023年4月,纳入医院80例抗菌药物治疗患者,按1:1原则随机划分观察组、对照组,各组n=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5-77(51.30±2.18)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6-76(51.24±2.15)岁。上述基线资料具备同质性(P>0.05)。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防控管理。遵循常规流程监测多重耐药菌,科室负责人了解患者以往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如发现其存在多重耐药菌情况,立即告知主治医生,并协助其处理。

观察组: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医护人员需收集以往感染防控的相关资料,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便于后期制定新的感染防控方案。考量当前情况,构建新型防控方案,以多学科会诊为主,及时构建联合处置方案,由院感科进行监督、管理。临床医生提供微生物检验的医嘱,病房护理人员获取病理标本后,第一时间将其送至病理科检验,经检验科人员对其质量进行审核,如果存在不合格的标本,立即将其退回。以危急值管理程度为主,开展专案登记工作,以电话的形式通知临床主管医生,由医生在登记本上详细记录以下内容,如信息报告者、接受者、报告时间、危急值菌种、临床护理策略等,并提供接触隔离的医嘱,质控科室医护人员记录危急值,护理人员负责感染防控相关知识的实施,院感科人员接收预警信息后,需要再和临床科室人员、主治医生沟通,确认无误后执行防控策略,并监督此方案具体实施情况。各个科室的专职人员应定期开展汇总工作,集中对下一步工作方案进行讨论,评定影响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因素,并及时反馈防控结果。多学科会诊后,以患者病情变化为主,尽早查明问题,追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并提出整改方案。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细菌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4.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描述,χ2检验;差异存在(P<0.05)。

2.结果

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观察组5.00%、2.50%比对照组22.50%、17.50%小(P<0.05),见表1。

表1对比细菌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细菌感染发生率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对照组

40

9(22.50)

7(17.50)

观察组

40

2(5.00)

1(2.50)

χ2

-

5.165

5.000

P

-

0.023

0.025

3.讨论

当前临床上各类抗生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尤其针对自身免疫力、抵抗力较差、行侵入性操作者,院内感染发生可能性更大。由此突出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防控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其涉及院内不同科室、不同部门,其能够保证医疗资源规范化,对专业化诊治操作有效整合,突出医院管理效果[2]。由于多重耐药菌传播、发病因素多元化,涉及不同学科,一定程度上增加防控管理难度。常规防控管理中,更注重无菌操作,其内容多涉及消毒、清洁、加强抗生素管理等,但因多重耐药菌感染不是仅发生在某一个科室,而是不同科室中均有所涉及,故常规防控管理无法对不同疾病患者进行综合考量,防控效果未达成预期目标。

研究发现,观察组细菌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说明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发生。分析其原因可知:此法即不同学科专家以某一目的为主,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考量各学科意见、建议,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干预方案,提高防控质量。此法遵循“患者至上”原则,在开展各项操作时,以患者为中心,通过考量患者最终获益情况,不断调整干预方案,确保最后实施的方案满足患者需求,同时此法可以发挥不同学科、部门的专业特长,促使彼此之间密切交流,强化医护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及时解决防控期间存在的问题,确保防控管理更规范

[3]。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结合危急值管理情况开展专案登记工作,共同商讨最终方案的制定,力求将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以免多重耐药菌感染过度聚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防控中采用多层级多学科综合医疗,促使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情况均有所减少,可普及。

参考文献:

[1] 龚志均,陈日裕,许新劲. 多层级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对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6):161-164.

[2] 邓晓辉,康亚辉,贺锐,等. 多层级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对院内感染防控的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22,37(13):2493-2496.

[3] 李其英. 多学科团队协作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观察[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45(05):359-361.

作者简介:彭宽(1982-11),男,汉族,硕士,副主任技师 ,  Email:penKGuan773@126.com

通讯作者简介:王芝芝(1990-11),女,汉族,博士,主治医师,  Email:hgddr233011 @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