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下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宣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数字化转型下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宣传策略

高一卓

吉林警察学院 刑事科学技术系,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群体对社会有限的理解具有较大的动态性,青少年犯罪比重仍然较大,把握青少年情志的不稳定性而提高宣传防范的效果,无疑增加了政府正面宣传的难度。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探索通过新媒体等数字化手段,深度挖掘青少年群体的兴趣特点和潜在情感价值观,以数字教育为支撑,构建容易青少年接受的数字化犯罪预防模式,实现政府正面宣传引导的增效,剖析青少年心理感知和行为认知内涵点,融合政府宣传与青少年信息获取的内在联系,探究和构建有效干预青少年犯罪的政府积极宣传模型。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预防 数字化转型 宣传策略

中图分类号:D 669.5                    文献标志码:A

青少年犯罪严重威胁着社会和谐稳定,青少年犯罪特点及犯罪率的增长趋势要求不断加强青少年的犯罪治理,其中青少年犯罪预防是最佳途径。青少年犯罪防控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如何教育、保护、预防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而提高青少年犯罪预防宣传教育必不可少,如何设计走进青少年内心、贴近青少年情绪反应的宣传教育成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数据显示,2021年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罪犯中,青少年罪犯占刑事罪犯比重的16.5%,达到283,565人,其中18~25周岁群体犯罪人数达到了248,949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87.79%[1]。青少年的犯罪主要呈现四种特征:一是犯罪主体低龄化倾向更趋明显,文化程度偏低,女性罪犯逐年增多;二是犯罪手段暴力化、凶残化、智能化、团伙化作案比重加大;三是犯罪类型趋于多样化,新型犯罪不断显现;四是犯罪心理与动机往往源自游戏性、突发性、冲动性、易受刺激性,再犯几率大[2]

(一)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

青少年初入社会缺乏经验,心智不成熟,遇到的问题想的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对社会的接触处于不完全状态,是处在“实践-思考”的反复认知过程,极易被误导、欺骗。如在“两卡”类案件中,对熟人、半熟人的盲目信任,认为对方不会欺骗自己,以情感对接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二)法纪观念淡薄

青少年阶段是逐渐独立融入社会的过程,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往往因社会阅历不够,社会经验不足,意志力淡薄,对社会多元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导致对行为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容易为社会不良因素所扰,对个人行为产生的后果缺乏认识,缺乏法纪挂念。

(三)物质观念较强

青少年阶段是物质欲望膨胀的阶段,存在物质欲望较为强烈的情况,自卑、攀比、虚荣等被错误扭曲的认知易产生对金钱等的错误认识,对个人需求的正确获取渠道产生抵触效应,易通过不良手段达到满足青春期膨胀的物质需求情况,缺乏有效的物质引导和价值教育。

(四)侥幸心理作用

一般侥幸心理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获得较大收益的侥幸心,认为自己能够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处于对自我能力的自信建立过程中,而缺乏对实践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恰当的引导;一种情况是明知个人行为属于违法犯法,存在逃脱法律制裁的侥幸心态。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预防宣传的困境

(一)青少年犯罪宣传的理念陈旧

新发展阶段,社会、生活、技术和人民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介的宣传理念也处于更新与重构的过程中。官方媒体的宣传工作仍然承袭正面宣传理念,但面对转型期的青少年,传统的宣传思想难以满足新的社会环境需要,正面宣传难以发挥正面效应。

(二)青少年犯罪宣传的模式老化

青少年成长处于较大的情绪、认知和体验多变的状态,这种不平衡为主流媒体的宣传工作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宣传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新环境下,青少年急剧变化的心态,视角多以成年人视角切入,内容形式成人化,未摆脱说教的内核,缺乏吸引力与说服。

(三)新媒体技术革新为宣传带来冲击

青少年群体与数字媒介之间的“双向互动”无疑提高了其作为主人翁的自我意识,但是部分地方媒体面对新技术冲击没有展示出及时的应变,导致虽然应用了新的媒体,并没有充分应用相关新技术开展宣传革新,宣传片制作呈现画面质量不高、技术呈现手法表达简单,缺乏设计。

三、数字媒体宣传视角下青少年犯罪预防策略

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3],“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4]。“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正在深度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5]但是现有的数字媒体宣传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宣传的内容、青少年犯罪预防宣传的切点和宣传要素上都存在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紧跟数字时代脚步,塑造面向青少年的正面宣传理念

首先,政府宣传主导部门要充分认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青少年犯罪防控宣传不仅是当前社会关注防控犯罪的重要途径,更是未来阶段国家地区长治久安、经济发展稳定的重要步骤;其次,更新青少年犯罪防控方式的认知,跳出“过来人”说教的角色,站在“共鸣”的角度思考宣传的入手点;第三,充分分析数字媒体平台的不同偏向优势,发掘青少年喜欢的媒体平台和媒体形式,形成适应青少年群体文化的新媒体宣传。

(二)把握青少年群体需求,创新青少年犯罪防控宣传内容

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从青少年成长特点、情感需求和认知几方面入手,宣传内容的设计需贴进青少年内心的迷茫、困惑与冲动。如青少年被同乡蛊惑而卷入传销的过程就是犯罪分子抓住了部分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家庭、亲人等的关注和支持,以欺骗、隐瞒事件真相的方式哄骗青少年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传统宣传方法缺乏对受害者心理的剖析和表达,受众感觉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周围,没有先从心理的角度考虑青少年的接受情况,导致其观看类似宣传片时选择回避,不愿面对。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传播性,构建双向交流模式

新媒体技术塑造了全新的交流形式,如何建立既适合政府媒介宣传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并得到正向反馈的宣传模式,是当前宣传工作的难点。双向交流不仅要吸引青少年参与,更要有契合青少年心理的互动模式,强化青少年互动的情感价值,围绕内容展开互动社交,鼓励青少年群体主动参与主题宣传活动的可能,即设置以青少年能接受的方式,青少年乐于参与的互动形式,提高宣传的反馈。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影响巨大,青少年犯罪成因复杂多元为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宣传部门更要搭建起正面宣传引导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良好沟通媒介,从感性的认同到理性的认识需要从青少年的内心渴求与心声作为起点,需要放下身段倾听和参与到青少年的生活中,用更加贴近他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循循善诱。同时,青少年犯罪防控宣传不仅是面向青少年的,更是面向社会和成年人的,需要共同努力营造更为宽容有爱的社会环境,形成一个防控宣传的包围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TIJ].中国青年研究,2017(5):74-78.

[2] 于阳.城市青少年犯罪防控比较研究:基于英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33-37.

[3] 张建锋.用大数据助力治理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10-17(05).

[4] 陈庆修.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学习时报,2020-02-26(05).

[5] 温红彦,张毅,廖文根,等.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人民日报,2016-11-14(01).

项目课题:2023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2023jqy-133)

作者简介:高一卓(1987—  ),女,吉林梨树,讲师,吉林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公安声像技术教研室主任,硕士,主要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公安声像技术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