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404199810283122
摘要: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相比,其基本格调主要体现在“农村”和“自然”两个方面,也就是要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复合景观。从现代城市规划角度看,可以发现乡村景观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如乡村聚落、自然景观等,这些景观空间都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所以,从本质上来看,乡村景观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分配设计出的田园景观,如乡村文化生活景观、乡土建筑景观等。
关键词:乡村景观;城乡规划设计;运用
引言
乡村景观作为农村地域中兼具环境性与经济性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源,是改善乡村环境、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内容。在当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厘清乡村景观的潜在价值,重新审视景观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融合发展现状,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乡村景观发展对策,有效引导乡村景观与产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协调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1城乡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运用原则
1.1开放性原则
一般情况下,农村地区不在城市建设之列。农村地区主要是指社会发展不发达、生产力独立、有自己独特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地区。随着原始部落的发展,乡村和城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在景观分类上,可根据农村景观、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等聚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从景观的定义来看,农村景观和城市景观都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景观更加自然原始,农村景观更加人口密集,而农村周边地区依靠农业发展支撑农村经济,农村景观田园气息浓厚,也容易受到农业发展的影响。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可根据村庄的整体面貌和原有的地貌地形,分为农村人文景观和农村自然景观。农村文化景观主要是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的体现,可以直接反映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直接利用村庄的自然风光和村庄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城乡规划设计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但由于城市与乡村在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导致其设计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城乡规划设计中运用乡村景观时,应遵守开放性原则,科学化融合不同元素,结合时代发展特征,采取多种方法保护和开发乡村景观,提高乡村资源的利用率。
1.2因地制宜原则
为了突出乡村景观的利用价值,设计人员应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多角度分析乡村地貌和景观,考虑城乡规划设计要点,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改造。同时,要了解城乡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突出乡村景观的特点,大幅提高规划设计效益。
1.3地域性和历史性原则
以乡村景观为基础开展城乡规划设计时,为了突出整体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实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需要遵守地域性、历史性的原则。乡村景观属于一种独特的资源,应深度挖掘当地历史资源,找到乡村景观与城乡规划的契合点,展示乡村的乡土气息。同时,应掌握乡村发展特点,增强资源保护意识,避免出现不合理开发现象。
2乡村景观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2.1改善乡村形象提升文化自信
乡村景观设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使乡村的形象得到改善,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乡村景观设计通过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使更多游客参与其中,提高乡村经济水平。乡村景观设计有助于优化乡村环境,使乡村群众获得更加优质的居住体验,对于乡村更具归属感。乡村景观设计还能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文化,使乡村群众更加喜爱传统文化,提高乡村的文化深度,使乡村居民更具文化自信。但遗憾的是,在开展乡村建设时,部分区域直接套用城市的景观设计,导致乡村建筑风格比较单一,难以展现乡村文化特征和历史底蕴,很难吸引游客。为降低管理维护难度,出现退耕行为,导致水文条件、耕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失去原有的生命力,乡村景观的活力无法得到体现。未从整体角度出发开展规划、设计,乡村景观的整体性、协调性特征得不到体现,很难提高当地景观美观程度,阻碍了乡村特色景观的建设。同时,乡村建设仍存在随意性较强、缺乏有序性的情况,致使游客产生视觉疲劳。
2.2乡村景观与村民生活的创新发展
(1)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乡村景观质量的好坏与村民日常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应当以村民的利益与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协调好政府、村民、社会资本和村庄历史文化等多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村民意识由“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如福建省晋江市在乡村微景观营造中,让规划师、使用者和村民共同承担微景观改造的责任,进而使村民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变成参与主体,发挥村民的创造力,并提升乡村的凝聚力。(2)创新多元生活景观。考虑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农民生活习性和农村生活空间类型等,可结合乡村特有的景观元素进行全面创新,形成多元化的生活景观。针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景观要素可以进行物质化表达和艺术化设计。如乡村地区存在的大量闲置或废弃农作物器具,可以通过物质转化手段,重新加工形成具有该地区特征的农业生产景观小品。此外,乡村地区所特有的地形或大面积农田等,可以进行大地景观的艺术化设计,如麦田怪圈和丘陵梯田等,充分发挥其美学价值,建成该地区的景观新地标,吸引游客打卡签到。针对农民生活习性的景观创新主要是对当地生活场景的一种保留或体验,通过将当地的民风习俗、民间典故或历史故事等融入景观小品、剪影作品或壁画等乡村景观设计,提升感染力和代入感,有助于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也为外来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针对乡村的不同生活空间,可以灵活运用该地区特有的景观材料,如篱笆、陶罐、废旧轮胎和特有果蔬植物等,进行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创新,因地制宜地展现乡村生活气息。
2.3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塑造乡村生态伦理景观
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追求环保、绿色、舒适的生活,对生态环境和景观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乡村建设的发展,对生态景观产生了明显的胁迫效应。生态伦理景观的建设首先就是促进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转型,进而打造生态、宜人、自然的生态伦理景观。在乡村生产方式生态化上,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提升生态农业技术水平,利用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和景观化,优化原有农业生产景观风貌,使其成为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修复技术,从水质改善、物种保护出发,因地制宜保护和恢复农田景观,维持生态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在乡村生活方式生态化上,可以利用山水林田湖草,运用自然景观带打造特色田园景观空间,在维护当地乡村社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及挖掘乡土文化特色与原有景观风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立足于生态宜居的环境,摒弃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将废旧材料循环利用,进行艺术创作加工,保留乡村印记。在生态伦理思想教育上,要提高农民生态伦理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推动农民生态道德人格的形成,为乡村生态伦理发展打造坚实的群众基础。
结语
总之,乡村景观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乡村景观的改造提升已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协调自然生态环境,为村民带来富足感、幸福感等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起步较晚,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乡村景观后期维护的制度化保障,乡村景观如何与互联网产业结合以满足后疫情时代的特殊体验需求,如何与当地文脉地脉结合打造村庄立体景观等,这些都需要在后期的规划设计中仔细推敲,建设具有真正效用的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刘志华.乡村景观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8):47-49.
[2]丁芸.城乡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应用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2(11):115-117.
[3]刘亚萍.生态建筑设备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2(15):76-78.
[4]刘朋,王伟.风景园林中乡村景观设计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2):60-62.
[5]罗海波.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3(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