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风险防范式管理在妇幼保健院护理管理中的实际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观察风险防范式管理在妇幼保健院护理管理中的实际效果

朱琳

重庆市綦江区妇幼保健院 401429

【摘要】目的探究在妇幼保健院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防范式管理的实际效果。方法:纳入150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患者均于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护理,将这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人数均为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实验组采用风险防范式管理,比较两组护理工作质量、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出现护理风险事件,而实验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风险防范;妇幼保健院;护理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妇幼保健事业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伴随着妇幼保健服务的不断拓展,管理与服务质量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在妇幼保健院中,护理管理作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体验[1]。传统的护理管理往往偏重于事后的问题处理,而风险防范式管理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注重问题的纠正,更强调在护理过程中的早期干预和风险预判,从而降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面临的各类潜在风险。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将深入探讨风险防范式管理在妇幼保健院护理管理中的实际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150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基础,患者均于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护理,将这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人数均为75例。对照组:47例妇科、产科患者,28例儿科患者,年龄0~40岁,平均31.25±2.36岁;实验组:48例妇科、产科患者,27例儿科患者,年龄0~42岁,平均31.74±2.58岁。相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可对比。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主要指导患者做好日常护理和生活护理。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风险防范式管理,具体为:①各科室设立风险防范领导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成员分工明确,负责分析科室病历、回顾院内外风险事件,发现潜在隐患,制定相应防范制度和护理措施。②在护理部组织下,各科室展开法律培训,旨在提升医护人员的法律认知;同时,由资深护士分享近年不良事件,分析其中的风险缺失,树立风险防范即服务质量的意识。③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回顾护理工作记录,分析潜在风险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风险防范监控遵循“四重”原则,重点关注培养对象、患者、时间节点和护理细节[2]。④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医护团队整体水平提升。各科室合理安排班次,注重老中青搭配,通过内部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避免技术和素养不足引发的风险事件。⑤实施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包括患者投诉,重视并当面沟通解决,避免纠纷升级。做好详细记录,必要时法律保护。定期演练突发应急预案,提升护理人员应变能力。

1.3观察指标

(1)评价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实践操作、护理文书书写及应急能力等方面,得分为0~100分,得分高低与护理质量优劣成正比。(2)记录并比较患者是否出现呛咳、用药错误、用药处红肿和护患纠纷等护理风险事件。(3)患者通过满意度调查表达对护理质量的感受,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分析,P<0.05,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经t检验,用±s作书面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用%作书面表示。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对比分析

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1。

表1  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基础理论水平

实践操作水平

护理文书书写

应急能力

对照组

75

86.84±2.54

85.81±3.13

91.36±2.17

84.48±3.55

实验组

75

95.24±3.27

94.48±3.29

97.25±0.92

92.36±3.12

t

17.569

16.535

21.642

14.439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两组均出现护理风险事件,而实验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2。

表2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n

呛咳

用药错误

用药处红肿

护患纠纷

总发生率

对照组

75

2(2.67)

2(2.67)

3(4.00)

3(4.00)

10(13.33)

实验组

75

1(1.33)

0(0.00)

1(1.33)

0(0.00)

2(2.67)

x2

7.720

P

0.005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3。

表3  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n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对照组

75

29(38.67)

35(46.67)

11(14.67)

64(85.33)

实验组

75

41(54.67)

31(41.33)

3(4.00)

72(96.00)

x2

6.726

P

0.010

3.讨论

风险防范式管理在这一管理理念的核心在于从源头上防范潜在风险,注重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为目标。首先,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各项工作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风险防范式管理在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由于该管理模式强调全员参与、分工明确,各科室建立了风险防范领导小组,使得护理人员在工作质量方面得到全面提升[3]。这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方式不仅推动了个体能力的提高,更增强了整个团队的协同效能,使得护理服务水平整体得以提升。其次,尽管在医疗领域难以完全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但通过风险防范式管理的实施,实验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科室风险防范管理小组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问题。这种系统性的管理模式有助于防范医疗差错、提前识别患者的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4]。另外,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制度、加强法律与风险防范意识、以及科学调配人力资源等手段,不仅提升了护理服务的专业水平,也增强了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关系[5]。这种积极的患者体验对医疗机构的口碑和社会声誉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全员参与、科学管理、定期排查、患者沟通等手段的有机结合,成功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进而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这一管理模式的成功实施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管理范本,对于推动我国医疗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仇玥华.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人人健康, 2023, (11): 111-113.

[2]曾晓兰,刘春梅.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 (16): 230-231.

[3]董丽艳. 浅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 (52): 85-86.

[4]姚燕.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 中国卫生产业, 2020, 17 (17): 22-23+26.

[5]刘爱芹. 风险防范式管理方法在基层妇幼保健院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 (19): 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