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水平的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7
/ 2

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水平的策略探究

吴浩岳亮董淑喜

(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管理处   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本文从水利技术创新与水利管理水平提升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当前水利技术创新与应用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加快水资源监测与调度信息化等策略,深化水利技术创新,以提高水利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关键词水利技术创新;水利管理;智慧水利;策略

引言

水利技术与水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水利技术创新为提高水利管理水平提供动力,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激发水利技术的持续进步。因此,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变革,是应对新形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水利管理现状

1、水利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水利技术创新取得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原创性强、适应性好的技术成果。高效水处理技术实现了水环境治理过程的资源化利用,新型水利材料的应用使水利工程建设更加简易快捷。水文水资源领域也取得进展,开发出分布式水文模型、多源数据融合平台等,显著提升了预测预报能力。这些创新成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实际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2、应用转化不足制约效能提升

但是,一些核心水利技术仍然存在应用转化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效能的进一步提升。部分技术创新重视理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实际应用需求;也有不少技术成果停留在实验室和示范阶段,无法推广。此外,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也是关键因素,一些已获得核心专利技术因相关标准规范不完善,应用推广存在障碍。

3、管理体系亟待深化改革

当前,我国总体水资源管理体系仍相对粗放,调度运行缺少精细化支撑,这已成为制约水利事业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的主要短板。具体来说,水资源监测与分析预测还不精确,水量水质匹配也较差;流域系统内调度不协调、规划建设缺乏统筹;水利工程自动化程度不高,运维管理仍多依赖经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新技术的创新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框架,是推动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

二、策略解析

1、建立系统化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水资源是一个有机整体,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不应束缚技术创新。无论是水文监测还是资源优化配置,都应考量对整个流域系统的影响。比如开发新监测设备时,不仅要提高数据精度,还要研究数据与水资源管理决策之间的关联,让监测成果更好地转化为配置决策。其次,关注智慧水利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仍在初级阶段,但预示着水利科技发展新方向。应加大投入,汇聚各学科优势,争取在部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乃至引领发展。同时,注意原创性。鼓励探索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思路,哪怕最终失败也无妨。这样才能真正开辟新境界。

最后,完善创新体系。这是激发持续动力的关键。一是建立技术评价体系,提供中立评判;二是构建转化平台,将创意转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打通创新主体壁垒,强化产学研协作。各创新主体既保持自主性又高度协同,创新活力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2、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智能化

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5G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时、广连接等特点,可用于水利工程远程无人值守和远程操控。利用5G和自动驾驶技术,可以研发出不依赖现场操作人员的水利机械设备;结合计算机视觉和语音交互,可实现远程值班和远程状态检测。这将大幅提升无人化水平。

此外,应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物联网建设。通过在水利设施和设备上广泛安装传感器,并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收集传感数据,实现水利工程的全面智能监测。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则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辅助决策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对应措施。相比现在以人工巡查和静态监测为主的方式,未来智能化水利工程将具有更高检测频次、更广覆盖范围,并能主动发现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这必将大幅提高水利工程和水资源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与运维效率。总体而言,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水利工程智能化升级提供了空前机遇。这需要业内人员积极主动作为,在政策支持下,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和运维新模式创新应用,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3、加快水资源监测与调度信息化

水资源的有效管理需要坚实的信息化支撑,特别是监测与调度信息化。这方面,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难得机遇。简单来说,高密度的水资源监测网络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过去监测点较少,数据不够详实,这制约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现在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广布分布式传感器,还可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整合卫星遥测等辅助手段数据,全面提升监测精度,实现水量、水质等要素精细动态掌控。这为后续调度决策奠定坚实基础。而调度信息化则要立足此,发挥支撑作用。可依托监测结果,使用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高精度的流域系统数字模型,实现对真实水文过程的模拟再现。这可显著提升对水资源变化规律的理解,有利于科学预报;也可通过在数字空间中模拟多种调度情景,找出优化方案。若辅以人工智能算法,调度的自动化程度可期更高。

4、构建精细化水利管理体系

水资源的有效监管需要全面考量各项关键要素,特别是水量和水质两个最重要的要素。当前,水量和水质监测还相对分散,系统性不强,无法支持精细化的水资源调度。因此,迫切需要统一规划建设全要素监管体系,实现水量、水质精准动态监测。具体来说,应整合齐各类监测手段优势,比如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网和水质自动站点,应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开展分布式监测,同时辅之以卫星遥感、无人机和重点地面调查,形成高密度、高频次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同时加强数据融合平台建设,对多源异构监测数据进行科学治理与深度挖掘,显著提升监测产品价值,为水资源调度决策提供坚实数据支持。

经济手段可以有效调节用水行为,引导用水结构优化。具体来说,可以适当提高城镇生活用水价格,抑制高端非必要用水,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对水资源稀缺地区的工业用水征收水资源税,提高工业用水成本。也可以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引导工农业用水向效益较高的行业流转。这些举措均可推动用水结构优化。

5、强化水利技术应用示范

水利技术创新应用的瓶颈在于“最后一公里”,需要通过示范引领突破。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选择适宜区域和流域开展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以点带面推进新技术落地。

第一,明确示范目标。示范区应聚焦当下水利管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选择集成应用新技术可能取得明显效果的点进行示范。如选取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流域,示范新型节水技术集成应用,验证水效提升幅度。

第二,整合创新资源。以政府推动,汇聚高校院所、科研单位、规划设计和建设运维企业参与示范区建设。发挥各方技术和管理优势,共同攻关,实现技术集成创新,确保示范效果。

第三,完善技术支撑。建立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及时解决示范区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人员培训,提高管理和运维人员技术应用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准确评价技术集成应用效益。

通过技术应用示范的“带动引领效应”,可望切实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让更多新思路新技术走向实践,造福社会。这需要相关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三、结语

水利技术创新与水利管理提升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有信心通过系统谋划、深入实施,推动二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为实现水资源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蔡旭光.水利技术创新对提高水利管理的作用[J].珠江水运,2023(03):28-30.

[2]李展鹏.深化水利技术发展 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25):145-147.

[3]王树森.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水平的策略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0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