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4
/ 3

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蔡奕彤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樟木头分局)

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加速土地表面覆盖的密度和结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累积和流失问题。同时工业污染、废弃物排放以及人类活动等也导致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针对这些影响,本研究探讨了如何实现城市化与土壤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利用策略,包括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保护和修复、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等。最后,强调了社区参与和公众意识的重要性,以实现可持续城市化发展和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利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给土壤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植物生长、水资源调节等多种功能,其健康状况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扩张、工业化进程和人类活动等不可避免地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土地质量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

1 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

1.1.1城市扩张和建设活动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不断扩张,原本的农田、草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被城市建设所取代。大量土地被开垦用于道路、建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使得原本的土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城市建设活动还包括土地平整、填埋和挖掘工作,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土地平整和填埋活动可能导致土壤层次结构被破坏,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减弱,对植物生长和生态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挖掘工作可能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降低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性。

1.1.2地表覆盖类型改变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地表覆盖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建设中使用的大量混凝土和铺装材料会覆盖原有的土壤表面,使土壤失去了直接接触大气、水分和养分的能力。(2)大规模的建筑物和道路建设导致大片土地表面被非透水的人工结构覆盖,阻碍了降雨的渗透,增加了地表径流的量,增大了洪水发生的风险。(3)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表面的硬质化现象增加。硬质化指的是土地表面被水泥、沥青等材料所覆盖,使土壤无法进行正常的水分渗透和空气交换,进而影响土壤的自然循环和生态功能。(4)城市化使得原先的绿地面积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这可能导致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增加,土壤湿度降低,进一步导致土壤干燥和退化。

1.2土壤物理属性的变化

1.2.1土壤侵蚀和土壤质量下降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土壤侵蚀和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城市扩张和建设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土壤暴露在空气中,缺乏植被的保护。这使得土壤容易遭受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的影响,导致土壤的物理结构破坏和土壤颗粒的流失。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壤层次结构受到破坏,使得土壤剖面发生改变,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土壤中的养分、有机质和微生物等重要成分也会随着侵蚀而流失,进一步影响土壤质量。

1.2.2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首先,城市地下排水系统通过排水管道将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快速引导走,减少了土壤的入渗和滞留能力。这导致了土壤中的水分流失,使土壤干燥化程度增加。其次,由于地下排水系统的存在,城市土地中的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是维持土壤水分供应的重要来源,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土壤中的水分供应会受到限制,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此外,地下排水系统还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问题。当排水系统中的污水或含有高盐度的水排入土壤时,土壤中的盐分会因为排水而不断累积,导致土壤盐碱化现象。

1.3土壤化学属性的变化

1.3.1城市化导致土壤污染

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化、交通发展和生活废弃物等因素导致了土壤污染的问题。工业活动产生的排放物、交通尾气排放和废弃物的处理不当可能使土壤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有害物质的污染会改变土壤的化学组成,例如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等)的积累超过安全标准,导致土壤污染。这些重金属对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并且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1.3.1土壤养分流失和缺乏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和非农业活动的增加使得土壤养分流失和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扩张和建设活动导致了农田的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大量土壤养分被带走或流失。此外,城市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如化肥、工业废水等)的使用和排放也会对土壤养分的平衡造成破坏。过量的化学物质使用会使土壤中的养分被冲刷走,导致土壤贫瘠和养分缺乏。土壤养分缺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1.4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1.4.1城市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土地利用变化,如城市建设和道路扩张等,这些变化破坏了土壤的自然结构和生境,限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其次,城市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排放和施用,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性影响。这些化学物质可能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导致土壤微生物的丧失或种类减少。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有机物分解、养分循环和土壤结构形成等关键生态过程。因此,城市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可能导致土壤功能的退化。

1.4.2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土壤生态系统包括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多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维持着土壤的生态平衡。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而降低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2 城市化对土壤可持续利用的挑战

2.1土壤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增长

2.1.1城市化对土地使用的压力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需求急剧增长,导致了对土壤资源的巨大压力。城市扩张、道路建设、工业园区等都需要大量土地供给,这使得原本可供农耕和自然生态系统使用的土地被迅速转变为城市用地。土地的不断消耗会导致土壤面积减少和土地资源碎片化,限制了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此外,城市化也会引发土地利用冲突,如农地征用、土地开发等,进一步加剧了土地使用的压力。

2.1.2城市农业和城市园林对土壤需求的增加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农业和城市园林作为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城市农业需要大量的土地来种植农作物,但往往只能选择较为有限的城市边缘地区或屋顶空地来进行耕种。这限制了城市农业的规模和产量,也给土壤资源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城市园林则需要用于植物生长的土壤,以打造城市绿化景观。由于城市园林的扩展,土壤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在城市环境中,土壤常常受到人为干扰和污染,使得土壤质量下降,限制了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2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2.2.1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土地资源,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可以确保农田得到充分利用,减少非农业用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也包括建立健全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和土地执法体系,加强土地利用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用地行为,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2.2.2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

城市化过程中,土壤常常受到污染的威胁,如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化学品排放等。因此,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是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措施。土壤污染治理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污染物转移和封存、生物修复等手段。源头控制通过减少或阻止污染源的产生,有效降低土壤污染的风险。污染物转移和封存则是将已经存在的污染物限制在污染区域内,避免其进一步扩散。生物修复则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对土壤污染物进行分解、吸收和转化,恢复土壤功能。

2.2.3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土壤资源利用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强调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在土壤资源利用方面,循环经济模式可以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有机肥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开展农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城市有机垃圾堆肥,减少垃圾填埋压力,提供有机肥料资源。此外,循环经济模式还可以促进工业废弃物等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对土壤资源的消耗。

3可持续城市化发展与土壤生态环境保护

3.1环境保护与土壤健康管理

3.1.1城市绿地和生态廊道建设

城市绿地和生态廊道建设是可持续城市化发展中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之一。通过合理规划和设立绿地,可以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湿度和降雨规律,减少城市污染物的扩散距离。此外,绿地还提供了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廊道是连接城市内外各个生态环境的通道,可以促进动植物的迁徙和基因交流,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通过规划和建设生态廊道,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化对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3.1.2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农业可以通过合理的农田利用和管理,减少非农业用地占用,保护农田土壤。其中,有机农业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农业模式。有机农业强调减少化学肥料和有害物质的使用,采用循环利用和生态友好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土壤污染风险。同时,有机农业也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此外,城市农业还可以通过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地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措施,促进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2社区参与和公众意识的提升

3.2.1公众教育和科普活动

公众教育和科普活动是提升社区参与和公众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土壤保护相关的教育和科普活动,可以增加公众对土壤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土壤保护观念。为了有效提升公众的知识水平,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座、培训班和展览等,向公众介绍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保护方法。此外,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开发科普材料、制作宣传视频等,将土壤保护知识传播给更广大的人群。

3.2.2居民参与土壤保护行动的重要性

居民的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化发展与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居民作为城市的主要受益者和土地使用者,他们的行为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课程,向居民传授土壤保护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土地和进行废弃物处理,以减少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加强建立社区合作,鼓励居民组织成土壤保护协会、环保志愿者团队等,共同参与城市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通过集体行动,可以推动社区居民更加关注土壤保护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学者和决策者能够加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共同努力推动城市化与土壤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构建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宝霞.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发展,2018(1):187-188.

[2]谢天,侯鹰,陈卫平,等.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9(4):1154-1164.

[3]侯颖,周会萍,张超.城市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7):1108-1112.

[4]章海燕.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实践[J].当代化工研究,2021(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