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生态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3
/ 2

互联网背景下生态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王娜娜 李玉迎 李子悦 张倩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250107

摘要:伴随信息化、大数据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智慧环保时代已经来临,作为数据来源的基础,“互联网+”智慧环保生态环境多元感知体系的发展和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环境污染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全面调研国内外生态环境多元感知技术的现状,分析我国在新型复合环境污染形势下对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网络、快速环境监测技术、在线监测平台等方面的需求,系统评估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差距、关键创新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重点考查大气、水体、土壤业务化监测和仪器分析的技术需求和瓶颈,提出了我国“互联网+”智慧环保生态环境多元感知体系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环保多元感知体系

一、引言

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 +”的发展,《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互联网 +”的 11 项重点行动[1]。在“互联网 +”绿色生态重点行动方面,要求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就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的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方面也作了具体部署[2]。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提出[3],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IT)手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监管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转变环境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

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新月异,人工智能(AI)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初见端倪,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新型 IT 技术成为推动“互联网 +”智慧环保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一系列重大环保项目的实施,“互联网 +”智慧环保建设在相关技术、产业、应用、政策与保障层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要注意到,在“互联网 +”与智慧环保领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发展和应用拓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市场应用等。重点围绕这些问题,就发展需求、技术与应用现状、面临问题、对策建议等开展探讨,以期为“互联网 +”智慧环保的研为了充分调度政府、企业、公众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形成环境治理协同创新的格局,将互联网与智慧环保深度结合来形成“互联网 +”智慧环保体系成为现实选择。“互联网 +”智慧环保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 IT 技术,以多源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基础,推动污染源监管数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环境治理数据、环境产业数据的开放共享,支持“源头防控、过程监管、综合治理、全民共治”环境管理闭环;在助力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环境产品。

三、互联网发展与生态技术关系

“互联网 +”智慧环保具有切实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增长潜力。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深化,未来发展需求更加丰富全面:环保智能化要求更高效、更精确的监测和分析技术以及与“互联网 +”有机结合的完整技术生态;环保产业与互联网的全方位结合尤为迫切,包括完善现有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环境监测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涉及大气、土壤、水的智慧化监测[4];有关实施和运维服务也成为重点需求,依托“互联网 +”实现智能实时动态的监测维护服务,提高智慧环保应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不确定干扰因素[5]。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信息采集能力随着环境监测体系的逐步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生态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投入使用,天 / 空 / 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环境监测微站、尾气遥测、激光雷达、高清视频等新型监测设备规模化投入应用,监测精度大幅提高。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天 / 空 / 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实现了卫星遥感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无人机航空遥感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微型空气子站污染物浓度监测;相较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站,全面提升了对大气污染的多时相、多维度感知与实时监控能力[6]。

基于物联网感知体系对水、空气、土壤、生态等多种环境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预测,进而科学预警可能的环境污染事故;初步实现了粗放式监管转向精细化监管,对各种污染源和污染物末端排放、工况监测等能力基本成型,环保管理模式已由事后处理为主转向事前预防为主;具备对核与辐射、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风险源进行全程监管的能力,防范了环境风险的发生发展,从而快速高效地应对重污染事件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保障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从技术角度看,生态环境立体综合监测、数据融合、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技术在“互联网 +”智慧环保体系中的应用仍有待深化,未来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运用多源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采集生态环境信息,整合生态环境管理数据资源,建立具有时空完整性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体系,在验证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和科学性之后遴选出具有重大价值的技术及其应用方式;②利用以 5G 为代表的高效数据传输技术来完善监管体系,实现立体化、全方位监测和实时高效的数据传输,相关生态环境物联网感知设备涵盖标准监测站、微 / 小型监测站、遥感卫星、无人机、无人船等。

发展多源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注重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性和科学性,遴选出实用价值突出的应用方式,保障“互联网 +”智慧环保的深入发展。综合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方面的技术成果,与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进行融合应用,推动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效率的全面提升。突出生态环境管理业务需求导向,优化相关系统的顶层设计,采用大数据技术高效实施数据汇集和整合;运用环境综合模拟、多业务协同建模等技术合理预测未来情景,采用 AI 技术辅助实现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处理,支持生态环境的管理决策。

四、总结

进一步加大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推动力度,保障“互联网 +”智慧环保在环境管理和决策方面的能效发挥。准确界定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具体职责,尤其是强化相关单位的主体责任,同时对数据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提出明确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更新。合理监管数据的交流与利用,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应依法明确数据密级和开放条件。重视数据保护,规范数据使用者的行为,体现对数据生产的尊重。注重数据积累、促进开放共享,要求环保信息化项目产生的数据进行强制性汇交,通过数据中心来规范管理和长期保存。加强数据管理能力建设,相关单位建立具体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考核责任。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 的指导意见[EB/OL]. (2015-07-04) [2020-04-12].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 规划的通知[EB/OL]. (2016-12-27) [2020-04-12].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 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 (2016-03-08) [2020-04-12].

[ 4 ]王立波. 文一波: “互联网+”将在环保产业落地 [N]. 中国环境报, 2015-07-27

[ 5 ]胥彦玲, 李纯, 闫润生. 中国智慧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