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脾血管瘤的诊断及分型鉴别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2
/ 2

超声对脾血管瘤的诊断及分型鉴别诊断

郑萌 张利曼 吴涵

鹤壁市妇幼保健院  458030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对脾血管瘤的诊断及分型鉴别诊断。方法:(CEUS)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增强CT、MRI检查临床确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30个病灶脾脏血管瘤的CEUS资料.结果 15例30个病灶中,28个脾脏血管瘤病灶常规超声均为高回声病灶,2个病灶为低回声病灶,经超声造影后15例30个病灶均在动脉期出现增强,其中8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呈周边结节状向心增强,静脉期高于或等于脾脏回声,15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强化,静脉期高于或等于脾脏回声,7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低增强,静脉期逐步向内缓慢充填后呈低增强。结论CEUS能动态显示脾脏血管瘤的增强特征,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超声脾血管瘤诊断分型鉴别诊断

脾血管瘤应与脾囊肿、淋巴管瘤、错构瘤及脾恶性肿瘤等鉴别。囊肿是脾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包括真性囊肿、表皮样囊肿、假性囊肿、包虫囊肿,一般呈无回声,包虫囊肿可见“囊中囊”表现,而脾血管瘤较少表现为无回声,二者鉴别诊断不难[1]。脾淋巴管瘤主要包括囊性淋巴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以前者多见,表现为囊性或囊性为主型病灶,而海绵状淋巴管瘤可表现为高回声,不易与血管瘤鉴别[2]。脾错构瘤罕见,可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强回声结节,与血管瘤亦难以鉴别,即使增强MRI亦容易误诊。脾恶性肿瘤亦较少见,其中以淋巴瘤相对多见。脾淋巴瘤局限性浸润时,脾内可见单个或多个低回声区,甚至融合成团,或弥漫分布,可伴有脾肿大,结合临床资料等有助于诊断。超声造影可能有助于脾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但迄今文献报道的病例数仍较少[3]。典型脾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类似肝血管瘤,增强早期较大结节者周边环状增强,造影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而较小病灶呈现整体增强,至增强晚期所有病灶均呈高增强,增强强度高于脾实质。部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灶,而临床上怀疑恶性者,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协助诊断,但宜采用细针穿刺,以减少出血等并发症[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检查出脾脏内病灶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瘤患者15例共30个病灶。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1~59岁,平均(38.12±14.4)岁。病灶直径为0.5~3.5 cm,平均为(1.50±0.78)cm,其中,高回声病灶28个,低回声病灶2个。30个病灶均经增强CT、MRI检查临床确诊或手术病理证实。

2 仪器与方法

2.1 超声检查

本研究使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造影探头为C5-1凸阵探头,频率2~4 MHz,机械指数(mechanical index MI)调至0.08,造影剂选用意大

利Bracco公司生产的SonoVue,使用前用生理盐水5 ml将造影剂稀释振荡形成

微气泡混悬液。患者取仰右侧卧位,CEUS前常规超声多切面扫查脾脏情况,检查病灶的大小、数目、回声,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内血流情况。随即进人造影模式,经患者前臂浅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SonoVue 1.2 ml,继而快速注入生理盐水5 ml。连续观察病灶的造影剂分布和回声强度变化,动态采集病灶增强图像3~4 min。然后回放录像,由两名有经验医师共同分析并作出造影诊断。

2.2 方法

《中国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1]中及相关文献[2]CEUS判断脾脏病灶的影像学

时相标准为:(1)动脉期:从注入造影剂即刻至其后的30~45 s。(2)静脉期:

注射造影剂后30~45秒至5分钟。

3结果

本研究15例患者30个病灶的主要超声表现。30个病灶注入超声造影剂后,均在动脉期出现增强,其中8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呈周边结节状向心增强,静脉期高于或等于脾脏回声,15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强化,静脉期高于或等于脾脏回声,7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低增强,静脉期逐步向内缓慢充填呈低增强

3讨论

脾血管瘤可分为高回声型、低回声型、实性为主型、囊性为主或囊性型4种类型,超声对高回声型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必要时超声造影或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提高非高回声型脾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高回声斑”,多为单发病灶,体积较小,边界多较清晰,内部回声常呈“筛窦样”,类似肝血管瘤的超声表现。脾血管瘤中,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率最高,其瘤体剖面观呈海绵样,镜下由扩张的薄壁大血管组成,管壁为扁平的内皮细胞,腔内充满血液,但血流速度缓慢,这是脾血管瘤典型超声表现的病理基础。当瘤体增大,或瘤体内血窦形成,出现出血坏死、囊性变,超声可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混合回声,甚至无回声,普通超声检查常难以准确诊断。

典型的脾脏血管瘤增强模式类似于肝血管瘤,呈“慢进慢退”,表现为动脉期自周边呈结节状增强,逐步向中心缓慢增强[10],静脉期高于或等于周围脾实质回声;少数血管瘤在动脉期及静脉期表现为低回声,这与本研究相同,术后病理显示病灶内部可见陈旧性出血及血栓形成,这可能与瘤体内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形成血栓、阻塞畸形血窦,使供血动脉灌注减少有关,也可能与瘤体内存在较大流出静脉或动静脉瘘有关。本研究显示动脉期呈均匀强化,静脉期高于或等于脾脏回声的病灶较多见,这可能与显示的病灶较小,内部动静脉瘘丰富,造影剂快速灌注达峰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血管瘤内部组织学结构较均匀,瘤内血管腔隙较小有关。本研究显示脾脏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表现有以下3种:(1)动脉期呈周边结节状向心增强,静脉期高于或等于脾脏回声。(2)动脉期呈均匀强化,静脉期高于或等于脾脏回声。(3)动脉期呈低增强,静脉期逐步向内充填后呈低增强

[5]

值得一提的是,在鉴别诊断上,脾内高回声结节需与脾脏血管淋巴管瘤鉴别,后者常规超声通常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内部可见无回声,在显示不清晰的时候,可以降低取样深度,或放大局部病灶以显示内部清晰结构,其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呈不均匀增强,内部可见无增强区[6]。而脾脏低回声结节则需要与脾内表现为低回声病灶的疾病相鉴别,如脾脏恶性肿瘤,主要指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典型的脾脏转移瘤表现为动脉期快速整体高增强或周边环状增强,静脉期快速廓清呈低增强。脾脏淋巴瘤表现为动脉期快速整体高增强,静脉期快速廓清呈低增强。当脾脏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鉴别困难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由于脾脏内的病灶在常规超声检查中缺乏一定特异性,这就需要CEUS加以辅助应用对其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但良、恶性病灶CEUS表现存在类似而难以鉴别的时候,需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雪冰. 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23(21):85-87.

[2] 贾文慧,任万华,李菲菲. 肝脾血管肉瘤病例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2):1378-1381.

[3] 贾文慧,任万华,李菲菲. 肝脾血管肉瘤病例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2):1378-1381.

[4] 王笑,龚建中,方慧,等. 多层螺旋CT对肝内门-体静脉瘘的诊断价值(附8例报告)[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21,33(6):432-436.

[5] 黄东方,杜也牧,徐建波,等. 腹腔镜下后入路原位脾切除术7例分析[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23,29(12):938-940.

[6] 彭嘉敏,黄晶晶. 脾脏多发结节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道[J]. 现代医药卫生,2023,39(23):4135-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