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2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龙四秀

湖南省会同县城北学校  4183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教学环节,教师需要认真整理学生们的错题集,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题目,让他们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后续掌握正确解题思路以及技能。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促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同时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进而加强学生的纠错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解题能力;培养

引言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丰富数学基础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发展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促进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是创新思维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传统教学理念以为教会学生解题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是应该通过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教会学生再多解题方法,不如让其真正具备解题能力更加行之有效。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难点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一,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不足。为提升应用题的生活性,一些应用题的题干有大量生活化的背景信息,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2]。但在解题过程中,这些信息也可能会成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干扰,部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无关的信息上,没有找到关键信息,导致解题错误。第二,学生难以梳理解题思路。一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对复杂,即便学生通过简化题干信息顺利把握了解题目标和关键数据,依然可能会出现找不到解题思路的问题。第三,学生没有掌握特定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些学生在与教师、同学讨论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可以顺利结合问题寻找关键信息,理清解题思路,但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生再次解决相同或相似的应用题时却无法顺利解题。第四,学生难以有效迁移运用特定的应用题解题思路。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但为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出题者经常会引入多样化的提问方式、问题情境等。然而,面对新的情境或新的提问方式,很多学生都无法实现解题思路的迁移运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知识教学,奠定能力培养基础

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肩负起传授知识的责任,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知识、讲解知识,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为此,教师应当在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完善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夯实基础。

(二)注重审题质量,明确题目意图

部分学生由于一些原因,比如环境因素或者过于急躁,就会粗略浏览题目,这样就会出现审题不全,没有抓住题目中重要信息,最终导致答案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审题技巧,快速找到题目中隐含的关键信息。通过提升审题质量,学生可以真正理解题目意图,避免在没有完全读完题目或者对题目信息认知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就匆忙开始答题。数学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易出错的题目,及时提醒学生,并强调遇到类似题目该注意哪些相关信息,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认真审题的意识。

(三)回顾解题思路,加深解题印象

部分学生难以掌握某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主要原因在于思考深度不足,没有真正把握相应的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时,需要引导学生定期回顾以往的解题思路,可以采用指导学生写解题笔记、定期复现题目等方式。以“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为例,完成相关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如下应用题:做一个底面直径为4分米、高为5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至少需要面积为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完成习题讲解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理解题笔记,并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整理过程,要求学生在解题笔记中呈现以下内容:求所需铁皮的面积,计算水桶的表面积。题干明确了“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因而计算时只需要求水桶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的底面积即可。这样一来,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学生便可以有效分析“需要算哪几个面”,从而重点关注“求圆柱一个底的底面积”这一信息。此外,在第二天的练习课上,教师还可以本题为引,与学生共同回顾圆柱表面积公式,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圆柱表面积公式的记忆,又可以提升学生根据不同圆柱的特点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在单元复习课上再一次复现本题,引导学生简述本题的解题思路。

(四)树立学习信心,促进能力长效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长效发展的关键。针对学生存在畏难心理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使学生有勇气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进而提高其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多元智能教学评价体系,并使用积极的评语评价学生的审题、答题、解题、检验过程,在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改正不足,确保学生能够在评价的激励下持续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分数乘法”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求设计关于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题策略等能力的评价标准,为教学评价提供具体参考。

结束语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积极营造解题环境,科学指引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建立数学逻辑思维,懂得总结归纳还有反思,帮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效果,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慧娟.拥抱数学中的生活,提升生活问题解决能力[J].求知导刊,2020(35).

[2]易昕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20(24).

[3]谢素环.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