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

李袆平

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 甘肃 灵台  744400

摘要:目的 探究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中医针灸科及康复科2022年1月~2023年1月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对照研究,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200例/组。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于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 分级(HBGs)、多伦多分级(TFGS)]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HBGs评分较对照组低,TFGS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针灸治疗可提升疗效,改善面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有效率;House-Brackmann 分级;多伦多分级

前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由面神经核、周围神经损害而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病症。该病虽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小,但会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大的负担,并影响其日常社交,很容易引起心理疾病,故而也需及时诊治[1]。目前,临床主要以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但疗程长,疗效有限[2]。而针灸可有效疏风通络、消除炎症,利于疾病转归。基于此,本院于周围性面瘫患者常规治疗中联用针灸治疗,探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中医针灸科及康复科2022年1月~2023年1月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对照研究,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200例/组,研究符合医院伦理要求,获得准允。

对照组中,男性114例,女性86例;病变位置:左侧105例,右侧95例;年龄 44.85±4.86 岁,最高55岁,最低30岁;病程 8.22±1.68 d,最长14 d,最短5 d。

观察组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病变位置:左侧102例,右侧98例;年龄 44.90±4.82 岁,最高54岁,最低30岁;病程 8.17±1.70 d,最长14 d,最短4 d。

两组常规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均确诊病情,符合专家共识[3]。无针灸禁忌症。临床资料完整。签署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重要脏器器质病变者。精神异常者。无法耐受针灸治疗者。中途转院或退出研究者。神经系统疾病或颅脑外伤引起的面瘫患者。哺乳期、妊娠期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本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本院采用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片二联方案。醋酸泼尼松片由Pfizer Italia S.r.l.提供,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245,每日1次,每次8 mg,持续用药5 d。甲钴胺片由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143107,每日3次,每次0.5 mg,持续用药20 d。

1.3.2观察组

本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针灸治疗,取患者患侧的翳风、颊车、阳白、太冲、太阳、地仓、下关、合谷、四白、牵正十穴为主穴,浅刺,同时针对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口禾髂二穴,针对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穴,针对鼻中沟歪斜者加水沟穴,针对抬眉困难者加攒竹穴,针对面颊板滞者加巨髎穴,针对目不能合者加阳白穴,针对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气海穴,针对风寒证者加风池、风府穴,针对风热者加外关、曲池穴,随症补泻,每日1次,留针30 min,持续治疗20 d。

1.4观察指标

1.4.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纳入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

痊愈:症状基本消失,脸部恢复正常,鼻唇沟正常对侧。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脸部基本恢复正常,鼻唇沟变浅明显缓解。

有效:症状有所好转,但面部表情仍有些不自然,鼻唇沟变浅尚不对称。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1.4.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

含House-Brackmann 分级(HBGs)、多伦多分级(TFGS)两项。HBGs采用6级评分法(1~6分),得分越高,面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TFGS总分100分,含静态对称、随意运动对称、连带运动对称三项内容,得分越高,面神经功能越好。

1.5统计学方法

SPSS 22.0软件完成统计学。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200)

37(18.50)

50(25.00)

100(50.00)

13(6.50)

187(93.50)

观察组(n=200)

45(22.50)

68(34.00)

85(42.50)

2(1.00)

198(99.00)

X2

-

-

-

-

8.3810

P

-

-

-

-

0.0038

2.2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HBGs评分较对照组低,TFGS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详情见表2。

表2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HBGs评分

TFGS得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200)

4.52±0.74

2.34±0.68

20.25±3.17

25.26±3.78

观察组(n=200)

4.55±0.72

1.35±0.44

20.30±3.13

30.77±4.06

T

0.4109

17.2861

0.1587

14.0472

P

0.6814

0.0000

0.8740

0.0000

3.讨论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络而引起的一类面部筋肉纵缓不收病症[4],属于“口歪眼斜”范畴,病位在经络,可从扶正补虚、祛风通络等原则入手治疗。

针灸是常见的中医治疗技术,可有效刺激特定穴位,兴奋神经,并强化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炎症,从而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疾病转归。本文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HBGs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后TFGS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证实了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针灸治疗的有效性,与临床研究[5]结果基本一致。这是因为,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受损与其面部神经炎性反应、水肿持续时间关联密切,针灸治疗可有效刺激面神经,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患者机体对炎性渗出物、水肿的吸收,减轻神经损伤,并改善神经冲动传递,从而加速神经纤维的再生,恢复面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还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利于疾病转归,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孟思彤. 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0):1696-1697.

[2]王冬冬,李博,查永梅,邹晗,姚婷婷,顾闻,杨骏,张庆萍.张庆萍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英[J].中国针灸,2021,41(3):313-315.

[3]杨万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C]. //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5:308-314.

[4]于杰,孙忠人,李洪玲.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介入时间及治疗手段多样化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3):333-338.

[5]崔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2,35(10):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