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1
/ 2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李承岚  鲁艳(通讯作者)  叶林燕  张欣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护理部  83009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

摘要:心肺复苏(CPR)是院前急救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对于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心肺复苏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文章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定义、分类以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梳理和分析,并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未来发展

1.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定义与分类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是指在医疗机构外,对猝死或突发性心脏骤停等引起的心跳呼吸停止进行紧急处理的过程。心肺复苏采取的措施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旨在恢复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挽救生命。根据现场急救设备和人员的不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可以分为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两种。

基础生命支持是针对没有特殊设备和药品支持的情况下的心肺复苏措施。它主要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自主循环复苏宣传教育三方面。高级生命支持则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设备和药品支持,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高级生命支持主要包括电除颤、静脉注射药物、气管插管等。

2.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2.1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进展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和方法上的进展。这些进展旨在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效果,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残疾率。

在胸外按压方面,传统的心肺复苏方法是采用双手交叉压迫胸骨下缘,但这种方法往往无法保证足够的压力和频率。因此,研究人员采用新的压迫方式,即机械辅助胸外按压。这种方法利用机械装置对胸部进行连续的压迫,可以保证稳定的压力和频率,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

在人工呼吸方面,传统的人工呼吸方法是通过口对口或口对鼻进行。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研究人员采用一种新的人工呼吸装置,即气囊面罩。这种装置可以通过密封面罩和呼吸袋来实现人工呼吸,避免了直接接触患者口鼻的风险。

在电除颤方面,传统的电除颤设备体积庞大且操作复杂,限制了其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采用一种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种设备小巧轻便,操作简单,可以由非专业人员进行使用,提高了心肺复苏的及时性和效果。

2.2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效果评价和预后分析

对于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效果评价来说,最常用的指标是复苏成功率(ROSC)和无神经功能缺陷生存率(CPC 1-2)等指标来衡量。据统计,全球ROSC率为30%至40%,而CPC 1-2率通常为20%至30%。然而,这些数字可能因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急救措施而有所不同。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预后分析包括预后因素、生存率和康复情况等。预后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心脏骤停类型、心肺复苏时间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情况。据研究,ROSC的预后因素包括早期胸外按压、早期电除颤和心脏骤停类型等。而CPC 1-2的预后因素则包括早期胸外按压、早期电除颤、心脏骤停原因和心肺复苏时间等。同时,生存率是另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ROSC的生存率通常为10%至20%,而CPC 1-2生存率通常为5%至15%。此外,康复情况也是评估院前急救心肺复苏预后的重要指标。一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过程,在身体和神经方面都需要恢复。有些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接受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以帮助他们恢复。

2.3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和实践经验

CPR(心肺复苏)训练对于医护人员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定期的CPR培训,可以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知和意识,帮助他们在紧急情况下正确行动。此外,医护人员也应接受专业的CPR培训,以提高其急救技能和效果。除此之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常用的设备之一。AED是一种便携式设备,可以在急救过程中用于除颤。它为没有专业医护人员的现场提供指导,并在需要时自动分析心律和提供除颤电击。因此,AED的使用可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效果。

医疗机构设有专门的急救团队,能够迅速到达现场进行院前急救。这些团队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组成,能够高效地执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措施。他们的存在可以在医院前为患者提供关键的急救支持。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过程中,监测和评估心脏活动的参数对于判断复苏效果至关重要。常见的监测手段包括心电图、血气分析等。通过监测这些参数,医护人员可以及时调整急救策略,提高复苏成功率。

3.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3.1院前急救心肺复苏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是指在患者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后,在医疗机构外,由急救人员进行的紧急抢救措施。然而,这项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对于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急救知识普及不足是一个主要挑战。许多公众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他们可能不了解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方法,无法提供必要的抢救措施,从而延误了患者的抢救时机。同时,急救设备覆盖不足也是一个问题。例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院前急救中非常重要的设备之一,可以在心脏骤停时提供电击治疗。但是,部分地区的AED覆盖率较低,导致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获得必要的急救支持。此外,快速响应困难也是院前急救面临的挑战之一。由于交通拥堵、地理因素等原因,急救人员可能无法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抢救,这样会延迟患者的抢救时间。再者,对于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后的患者,预后评估和康复支持也存在问题。一些地区缺乏相关的康复资源和服务,导致患者在抢救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支持,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3.2未来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急救知识普及将得到更多重视。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公众的急救培训和宣传,提高广大民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急救培训课程,普及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知识。

急救设备的覆盖率将得到提升。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投入,增加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备在公共场所的布设。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购置和使用急救设备,提高院前急救的救治效果。

预后评估和康复支持也需要加强。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后综合管理机制,提供患者的长期康复支持和跟踪服务。可以建立急救后的康复团队,包括康复医师、护士、物理治疗师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和指导。

3.3对未来研究和实践的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促进医学、工程学、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合作,以推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领域的创新。例如,结合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开发新型急救设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急救效率,以及整合社会科学研究促进急救知识的普及。

未来的实践可以积极应用新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急救人员提供实战模拟训练;利用远程医疗技术支持偏远地区的院前急救工作;并整合物联网技术提高急救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4.结语

为提升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加强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提高急救设备的覆盖率,并加强预后评估和康复支持。同时,跨学科合作和新技术的应用将为该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突破。希望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能够更加全面地推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工作,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宏儒.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31).

[2]黄雷鸣,舒敏,卢加发.双管喉罩插管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研究[J].大医生,2022,7(22).

[3]范琳珍. 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技能普及率[N]. 韶关日报,2022-09-13(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