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县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分区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9
/ 2

建平县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分区优化

杜柏莹 陈宝君

沈阳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本文以朝阳市建平县为例,综合“山水林田湖草城”中的自然与人工要素,确定土地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通过叠加分要素,识别生态源地,疏通生态廊道;在廊道薄弱处识别出21个生态节点,其中包含8个一级生态节点和13个二级生态节点;利用生态节点规划形成“一核四心,十八源地、四大片区、六大节点”的生态空间网络格局,解决生态资源配置和生态修复问题,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节点;建平县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生态空间资源在确保其生态价值的同时,也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持续优化调整。实现精细化高质量发展,合理的配置资源刻不容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生态空间资源更应构建合适的安全架构,有效推动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1]

1 区域研究概况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西北角,是朝阳市与外省联通的重要枢纽,北部、东部与内蒙古、朝阳县及凌源市紧密相连。建平县生态格局现存问题:(1)冬季时节三面风沙侵袭严重,整体群落呈逆向演替;(2)生态功能区缺乏明确划分,资源配置不够高效合理;(3)生态功能脆弱,土壤侵蚀强烈且沙化问题突出。                     

2研究过程与方法

从空间含义看,山脉和水域构成统一的空间体系,而林田草是另一种空间系统,相关指标应独立统计。然而,林田草的空间结构并不重叠,与山、水共同形成有机生命体。因此,本研究采用“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的综合理念,全面协调自然资源,优化分区环境管理,促进生态环境中的资源良性分配。

2.1分析研究过程与方法

山的部分利用高程和坡度等,提取相关要素,分析区域山体的地形地势情况,对高程进行分级评价,划分出相对的地势,平缓区和地势复杂;利用地理国情监测云台推出的土地资源数据将坡度进行四级分类并赋予作用权值。

水的部分根据建平县水土流失情况,构建建平县水敏感体系,划分为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及不敏感四区,并从域和城两个层级对有需要的区域进行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再通过径流过程模拟雨洪淹没分析及历史洪涝情况,划定水源保护范围,构建水安全格局。

林和草的部分根据对建平县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特点和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选择坡度、坡位、坡向、植被覆盖度和植被覆盖类型这五个因子,作为建平县林地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林地的综合敏感性,分析林地综合敏感性和生态适宜性。

由于建平县本身存在部分农田撂荒的现象,农田资源利用率低,所以农用地开发潜力也较大。利用AHP法建立一个递阶结构,对农田进行质量评价。选择地形地貌、土壤性质、生物多样性要素作为城市田地空间扩展的生态约束条件,按照其重要程度赋权重值,利用GIS叠加,进行空间分析,确定农田的生态敏感性。

城通过对建平县域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划分为适宜建设用地、可建设用地、不宜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四种。划分为保护区、城镇建设区和其他区域分类,进行对应的空间管制。

2.2 叠加研究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上述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利用传统的“源地—廊道—节点”空间结构模式,选择源地、疏通廊道并判别生态节点以确定生态空间。在生态环境因子中,综合考虑珍稀植被带、农田、水系和地形等因子;在城镇规模因子中,则可以以更综合的角度考虑生活用地区域的现状分布情况和生产用地的现状分布情况。

并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适宜性评价、水资源以及DEM等数据与生态服务叠加分析共同生成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分区。选取日平均≥10℃的积温条件、水分有效性、土壤侵蚀:水、风蚀、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水文及排水条件、盐碱化程度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十种指标,确定区域土地生态适宜性,所处级别越高,生态适宜性越强,相应承载能力也越强,可以进行重点建设和维护,并通过格局[6]的优化实现资源优化。

3研究结果与优化措施

3.1研究结果

建平县存在18块对生态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生态源地,生态源地总面积约107688.3公顷,其中最小的生态源地面积为311.1公顷。因此,当生态斑块规模在311.1公顷时,将会发挥较大的生态效益,成为生态源地。建平县生态源地中最大斑块指数为89.1%,说明89.1%的生态斑块是连通的,构成了建平县主要的生态基质。斑块间由于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建设,将大部分生态斑块连接起来,能极大增强区域的生态连通度。

生态节点的构建采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共识别出21个生态节点,该区域的面积通常是20公顷,生态节点被划分为8个一级生态节点和13个二级生态节点。生态节点位于一级生态源地附近,对生态空间连通度贡献最大。生态节点是建平县生态建设过程中是最容易受阻碍和干扰的点,因此在后期需要重点建设和维护。

经过生态源地识别、疏通生态廊道、判别生态节点,可以将建平县“山水林田草”生态网络空间进行优化,并形成了“一核四心,十八源地、四大片区、六大节点”的生态空间网络。

3.2问题识别及优化措施

哈拉道口镇等北部高丘陵台地由于三面接壤内蒙沙地受风沙侵袭严重,环境恶化速度快,植被受损程度较高,草场退化速度快,土地沙化问题突出。因此区域内以草原保育、水土保持为主,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耕地,则需要加大退耕还林的工作,增加草场面积,提升草场质量,加强综合性开发,着重加强沙棘等沙生植物种植。

青松岭等东部乡镇的自然植被覆盖率约为44%,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地处内蒙沙化边缘,风沙侵袭严重,台地沟蚀、面蚀问题突出,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该区域内应加强森林保育功能,同时兼顾水土保持和风沙防护。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提升区域内水源涵养功能,提升风沙防护。

沙海等中部地区位于老哈河右岸,受气候影响明显,老哈河滩地沙化问题突出。森林植被覆盖率低于东部山区,草原植被较发达。但该区域生态功能脆弱,土壤侵蚀强烈,台地及沿河两岸土地沙化问题突出。对需要强化水源涵养和植被恢复的地区,可以利用退耕还林换草,控制水土流失,并在老哈河东岸,构建对抗土壤沙化的屏障降低侵蚀。

榆树林子等乡镇内有深井河等水系,但林草植被质量较低,群落逆向演替,可以通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栽种草木,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建立自然保护区,提升风沙防护。

4结语

本研究致力于通过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来创建一个美丽的生态国土,从而有助于解决格局混乱、品质不高和资源配置不足等生态空间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复,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优化生态空间资源的配置,增加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构建以“山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为基底的生态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淑清.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2023(3):4-6.

[2]王向东,刘卫东.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现状、问题与重构[J].经济地理,2012(5):8-15.

[3]虞小龙,陈照,陶磊.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态网络分析方法研究[J].规划设计中华建设,2023,(2):76-77.

[4]李风.浙江:以“标准地”探索节约用地新路径[J].中国土地,2019(10):55-56.

[5]Ladislav Bláha.Possible Experimental Mistakes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J].Agricultural Sciences,2019,Vol.10,No.11.

[6] 卫新东,林良国,冯小龙,等.神木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问题定量诊断[J].生学报,2023,43(1):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