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9
/ 2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研究

张亚楠 白涛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们更重视「永续发展」的都市建设目标。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其内在特性。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城市开发和建筑过程中提出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始终为我们指明了如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新世纪[1]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建设;设计结合自然;可持续发展

1引言

1.1研究背景

20世纪中期,由于都市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但阻碍了所有的发展与成长,也将让发展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一系列环保活动应运而生。麦克哈格渴望人与自然合一,并在1969年发表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阐述了其哲学思想与生态规划论[2]自然的关系;设计并构建新型“人—地”关系,成为“自然—地球”的保护人,从而让人类更多地受益于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持久共生[3]。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要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变人的观念入手。协调社会与场地关系;建筑设计与建筑空间的和谐统一,既要兼顾建筑的使用功能又要兼顾资源、会和审美等方面的价值。

1.2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面临着自然与人类相矛盾的问题。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成为重要课题。“设计结合自然”为我们提供尊重自然,重视自然的基础上,又给我们城市建设方向提供指引,通过这种思想内涵的引用,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说,城市问题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根本上就是人对自然的理解和作用。从人地关系的视角看,继“自然本体论”、“人文本体论”后,城市的演化已经步入“生态本体论”。4

2生态城市相关研究

2.1国内外相关研究

“生态城市”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的一种理念,它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城市发展的严峻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1972年,我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与生物圈规划》的名单,为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揭开了帷幕。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保大会通过了《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标志着我国生态环保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使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中国的生态都市研究所于2015年成立。这一系列会议和标准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工作[5]

2.2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是基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更加深刻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它是一种依照生态学原理构建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它是一种高效地使用环境资源,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生活模式。这是一个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造生态体系,是人类的创造性与生产力的最大化,也是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径[6]

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越来越明确,生态城市的建设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总之,要坚持“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

(1)和谐性:以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它不仅要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2)高效性:高效是生态城市的保障,要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高效循环的运行机理,提高自然能源、人力资源等所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加速传统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换,其中包括提升“低能”工业,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全面构建绿色工业系统。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为导向的,既要考虑当前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又要公平、公正地为后代保留必需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均衡各国和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把重点放在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上,保证城市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4)以人为本:作为都市生活与生产的主要力量,人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社会-经济均衡的主体。在对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形成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

3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

3.1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

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与目标,导致了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置生态环境于不顾。各个部门之间的规划缺少一没有体现出城市的生态化设计思想。

城市特色挖掘深度不够。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到城市中的特色是比较困难的,每个城市的历史沿革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城市规划的建设中挖掘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实的城市规划却是千篇一律,部分城市在规划中套用其他城市的发展体系,失去城市原有的文化与活力[7]

社会参与不积极。虽然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但是居民们的环保意识没有提高,还停留在乡村层面,与城市发展系统不同。居民们对垃圾的分类不够清楚,将一些对自然界有严重污染的垃圾与生活垃圾打包混装,如电池、塑料制品以及一些化学合成制品

[8]

3.2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明确生态城市指导思想;要正确认识城市的发展定位,做好城市的生态建设工作。在城市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城市规划为蓝图,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驱动,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制度,建设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城市[9]

强化生态文化特色;深挖城市的文化特征,生态城市不仅是指生态技术,更是文化的内涵,要将地方特色文化、民俗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让它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与形象,从而提升居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同时也是衡量生态城市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增强市民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意识,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城市.环境质量是创建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前提。以人为本,以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意识的培育,把生态教育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进行。

4总结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人与环境、社会与环境、社会与场地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城市各系统之间的生态依存关系,来建设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设计中贯穿设计结合自然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伊恩伦·诺克斯·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津:天津大学出版社,006.10.

[2].张蕊.浅析设计结合自然理论[J].建筑与文化,2014(08):147-148.

[3].李晖.设计结合自然引导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龙泉市炉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浙江建筑,2012.04.006

[4].王立娜.浅谈中国生态城市规划[J].江西建材,2014(15):42-43

[5].张若曦.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实践初探与反思以曹妃甸生态城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01):116-119.

[6].吴勇.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建议[J].居业,2015(18):35+37.

[7].刘丽君,杨曼荻.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253.

[8].郭新志.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J].前进论坛,2010(12):50-51.

[9].潘安敏,郭冬梅.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对策[J].城市,2007(0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