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医学影像科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颅内结核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意义。方法研究对象40例为小儿颅内结核患者,均开展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比两组的检出率,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5月-2023年5月。结果经CT检测,共检出30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75%;经MRI检测,共检出38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95%。MRI的检出率高于C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小儿颅内结核,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检出率,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精确的参考,值得在临床上大力地推广。
【关键词】小儿颅内结核;CT;磁共振成像;诊断意义
小儿颅内结核是指由结核杆菌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统到脑组织后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并发症和减少死亡率至关重要[1]。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作为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小儿颅内结核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小儿颅内结核CT和MRI的诊断意义,具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40例为小儿颅内结核患者,均开展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比两组的检出率,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5月-2023年5月。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为1~13岁,平均年龄为7岁;出现恶心症状的患儿有14例,出现呕吐症状的患儿12例,出现发热症状的患儿10例,出现肢体障碍的患儿4例。
1.2方法
使用Brilliance纳米128CT进行扫描检查,将患儿以仰卧位姿势安置好,设置参数:扫描层厚与层距均设置为:小于2岁5mm,大于2岁7mm,扫描时间设置为10秒,扫描矩阵设置为256×256,将听眦线作为基线进行扫描,然后从颅底向颅顶连续横断面扫描。
使用 Actieva 1.5T 扫描机进行核磁扫描,共扫描15分钟,选用头线圈(8通道),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扫描,扫描序列为:SE序列,进行横断位、矢状位T1、T2加权扫描,增强T1WI、T2flair,部分患儿进行冠状位T2加权扫描。将获得的影像学图像交给两位具有丰富阅片经验的医师进行阅览和分析,通过观察出现病变的位置、范围、数量和大小的方式分析诊断结果。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4.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当P小于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CT检测,共检出30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75%。CT平扫表现:共发现颅内实质结节性病变11例,其中单发局灶性病变8例,多发散性病变3例。单发局灶性病变:幕上6例,幕下2例。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灶3例,等密度灶1例,稍高密度灶4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环状强化3例,壁较薄,结节状强化5例。多发散性病变,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灶2例,稍高密度灶1例。增强扫描表现为:均匀结节状强化3例,病灶周围出现水肿2例,病灶集中在皮髓质交界位置。共发现15例脑膜炎,平扫表现为:脑基底池、环池、脑沟等部位出现狭窄和闭塞等情况9例;增强扫描表现为:脑基底池、环池、大脑外侧裂池发生强化7例,血管边缘表现出模糊不清的状态,发现间断不均匀强化5例,颅内钙化1例。共发现4例结节合并脑膜炎,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灶1例,等密度灶1例,高密度灶4例。其中脑积水3例,颅内钙化1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环状强化1例,结节强化2例,不强化呈低密度灶1例。有2例发生了灶周水肿。
经MRI检测,共检出38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95%。MRI平扫表现:显示因渗出物大量堆积所导致的不对称增宽的脑底池和侧裂池,可以发现脑底池、侧裂池呈现出狭窄闭塞等特征,信号表现较强。MRI增强扫描的敏感性更高,表现出脑水肿和渗出,脑底池、外侧裂池、纵裂池均呈现出线状和条带状,还有部分出现了小结节状强化。MRI还表现为幕上脑室系统扩张,侧脑室的表现最为明显,TIW1及T2W1均可以看到脑室壁增厚的征象,且呈等信号;扩张的侧脑室,压力明显升高,脑脊液经室管膜迁移,会扩散到脑室周围,进而引发间质性水肿,T2WI及T2FLAIR表现为室周围边缘光整的高信号带即为其影像学表现。MRI的检出率高于C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检出率的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检出例数 | 检出率 |
CT | 40 | 30 | 75.00% |
MRI | 40 | 38 | 95.00% |
x2 | - | 6.275 | |
P | - | 0.012 |
3 讨论
小儿颅内结核是由结核菌引起的一种脑部感染,通常发生在儿童身上。结核菌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儿童的呼吸道,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部。颅内结核的病因主要包括结核菌感染和免疫系统的不适应,结核菌感染是病因的关键,而免疫系统的不适应则导致结核菌在脑部的增殖和炎症反应
[3]。结核菌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其危害性不容小觑,表现在神经系统损伤、容易致死以及给社会及儿童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4]。目前对于大多数颅内结核,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和支持病人的康复,然而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疾病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给患者未来的生活带来持久的影响。因此尽早发现该疾病,进行及时地治疗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影像学技术实现了升级和进步,它指的是利用各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当前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最早为X射线,而后发展到CT、MRI以及超声波等检查技术,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对于人体的检查和分析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能够给医生对病情的诊断提供更加精确的参考,从而保障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影像学检查具有非侵入的应用优势,它无需对患者身体进行任何的切割或插入,只需扫描即可成像,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接受度较高。
CT和MRI都是临床上常用于诊断小儿颅内结核的方法,CT可以给疾病的诊断提供较高分辨率的图像,在颅内钙化病灶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同时CT还可以显示出颅内结核引发的脑积水和脑膜增厚等病变反应,有利于为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的确定提供参考。MRI是一种更为精细的成像技术,小儿颅内结合早期阶段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经常被诊断为其他疾病,MRI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脑部图像,明确显示出颅内结合的病灶区域、大小和形态等等,尤其是针对罹患脑膜炎的患儿,应用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脑脊液的异常信号,为医生对病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外,在小儿颅内结核的MRI检查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一些特征性改变,例如脑脊液腔扩大,脑室系统和脑沟间隙的宽度增加等等,以此来评估小儿颅内结合的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另外,MRI可以显示脑膜的增厚和强化,观察脑实质的水肿、脑回的模糊以及可能的灶状病变,与CT相比,MRI对于检测脑膜炎的病变更加敏感,能够提供更多的定性和定量信息。MRI还具有检测小儿颅内结核并发症的功效,颅内结核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脑积水或脑脓肿等等,通过MRI能够精确地反映出并发症情况,便于医生开展针对性的治疗。MRI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与其它技术联合应用,比如MR血管成像以及MR脑功能成像等等,可以更好地评估和监测颅内结核患者的血液供应状态,检查其神经功能,进而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次实践结果显示,MRI的检出率高于CT(P<0.05)。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颅内结核,及时且精确地诊断具有重大意义,CT与MRI在小儿颅内结核的诊断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经过实践后显示,MRI的检出率与CT相比更高,因此可以首选MRI。但是需要注意的是,CT和MRI仅仅是辅助诊断手段,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朱兴. 小儿颅内结核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 21 (9): 1489-1490.
[2]杨润红, 姬婷婷, 马霞霞. MRI在小儿颅内结核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可靠性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 17 (12): 1691-1693.
[3]赵云开, 袁灼彬, 黎惠章. 探讨CT、MRI对小儿颅内结核的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 18 (1): 41-43.
[4]王常雨, 陈新晖, 刘迎强. CT和磁共振成像在诊断颅内结核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 2020, 27 (1):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