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市人民医院,广东,湛江 524500)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时间为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筛选后共计100名患者,随机等量分成对照组(出诊时不采用心电图传输)和研究组(出诊时采用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结果:在急救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的数据上两组差异显著,以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出诊中应用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有利于患者预后向好发展,值得推广。
【关键词】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效果;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类型,其发病现状不容乐观。根据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发生心肌梗死,其中不乏年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心肌坏死[1]。其发病急骤,病情严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可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中老年人和生活方式不良的人群[2]。有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能够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因此,为了探究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一项对比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时间为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筛选后共计100名患者,随机等量分成两组。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19±1.23)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5.12±1.28)岁。对比可知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研究组接受系列检查后依据国家权威诊断标准被判定为急性心肌梗死;均接受治疗;充分掌握研究详情并认同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参与进来。
排除标准:患有各种其他重症的;不良情绪等因素导致其配合度不高的。
1.2方法
对照组不采用心电图传输,实施常规急救流程展开抢救:
当医院接到院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电话后,一套严谨而高效的急救流程立即启动。首先,经验丰富的急救团队迅速出动,携带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物,火速赶往患者所在地。同时,院内抢救室进入紧急状态,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其能得到及时救治。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首要任务是快速而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3]。一旦判定有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立即给予患者吸氧,以改善心肌供氧状况。如患者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恢复心脏泵血功能。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急救药物能及时输送到患者体内。在等待救护车转运期间,急救人员会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一旦患者情况稳定,将迅速转运至附近医院。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保持患者体位平稳,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以防颠簸加重病情。送入医院后,患者将被直接送往心血管重症监护室。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急救方案,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如果条件允许,可能会进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以疏通阻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灌注。整个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此外,康复指导也是救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改善生活习惯,降低再次发病的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急救流程的紧密配合和高效执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最大程度地保障。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院前心电图传输,院前心电图传输具体方法如下:
(1)急救人员到达患者现场后,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确保心电图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指定位置,按照标准12导联进行连接。
(2)将心电图机与手机或专用数据传输设备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稳定可靠[4]。
(3)实时传输心电图数据,可采用无线或有线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传输方式。
(4)在传输心电图数据的同时,需记录心电图参数,包括心率、心律、ST段改变等。
(5)传输完成后,医院端接收并解析心电图数据,观察波形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快速诊断。
(6)根据心电图诊断结果,启动相应的急救流程,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
1.4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23.0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实施t、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 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在急救时间、住院时间的数据上两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 | 例数 | 急救时间(分钟) | 住院时间(天) |
研究组 | 50 | 40.73±4.15 | 6.14±1.33 |
对照组 | 50 | 63.14±7.23 | 7.53±2.19 |
- | 21.458 | 9.174 | |
P | - | P<0.05 | P<0.05 |
2.2 病死率对比
在患者发病期和恢复期中,三项临床指标升高情况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病死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病死人数 | 病死率 |
研究组 | 50 | 0 | 0 |
对照组 | 50 | 4 | 8 00% |
x2 | - | 9.862 | |
P | - | P<0.05 |
3讨论
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将心电图数据从院前急救现场实时传输至医疗机构,以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中,远程心电图传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将心电图数据实时传输至医院心血管内科,使医生能够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提前了解患者病情,做好抢救准备[5]。同时,远程心电图传输还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本文研究中,在急救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的数据上两组差异显著,以研究组更优(P<0.05)。原因如下:
第一,快速诊断。通过远程心电图传输,急救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患者的心电图数据传送给远程医疗专家或医疗机构,以便快速诊断病情。这有助于及早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第二,优化急救流程。远程心电图传输可以减少急救过程中的延误。一旦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可以根据心电图数据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并指导急救人员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这有助于在黄金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
第三,减少转运风险。在转运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这有助于降低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到达医院。
第四,提高医疗质量。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可以帮助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出诊中应用院前远程心电图传输有利于患者预后向好发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连新,徐琢,陈雨,等.院前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 2018, 35(12):3.
[2] 侯其刚,余志国,徐韵.基层医院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和预后的影响[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0, 8(7):3.
[3] 赫然.院前急救临床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21, 34(15):3.
[4] 靳志坚.观察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 2019.
[5] 陶贞,杨茂升.心电图avR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变血管预测的影响研究[J].健康必读 2021年18期, 245-246页,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