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中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高中数学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而多样化教学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关键词:高中数学;多样化教学;教学方法
引言: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但是就目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存在较多问题,这对于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着严重影响[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涉及多种知识点,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将重难点、易错点作为重点讲解对象。例如在讲三角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并对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理解,然后再根据学习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习题。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增强学生解题能力[2]。
二、推进数字化教育,丰富学习资源
新课改下落实高效教学,要善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数字化资源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可视化材料,弥补传统课堂中的不足。高中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课堂,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拥有更加灵活的操纵空间,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字化资源支持下,深度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子集、全集、补集”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子集、全集和补集等的概念,知道如何用符号表示,能够判断不同集合间的关系,笔者先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PPT,在PPT中动态地向学生介绍了子集、全集和补集的概念,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据来思考,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笔者又在多媒体中为学生提供了判断题,让学生辩证思考,判断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集合{1,2,3,4,5}和{5,4,3,2,1}表示同一个集合等是否正确,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除此之外,笔者还为学生设置了练习题,组织学生基于智慧教育平台来练习,并在学生提交后对学生进行打分,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纰漏,使学生将错题加入错题本,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积累经验。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探讨、相互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3]。
例如在讲授“圆的方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对圆的方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找出一个圆,并将其编号,然后通过计算得到圆周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探讨圆周率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设置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下实施教学,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启发性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知道在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自己应该怎样做,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学习框架,扫清数学学习障碍,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三者的概念,掌握判断的方法与步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部分高考真题。其中,在思考a2=b2是a2+b2=2ab的什么条件时,笔者先是对学生进行提问:由a2=b2是否可以得出其充分性不成立的结论?a2+b2=2ab是否可以得出其必要性成立的结论?你知道a2=b2是a2+b2=2ab的什么条件了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思索状态,意识到a2=b2,则a=±b,当a=−b≠0时,a2+b2=2ab不成立,而a2+b2=2ab,则2(a−b)=0,即a=b,那么a2=b2成立,进而得出了a2=b2是a2+b2=2a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等的概念理解,知道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反驳的切入点,逐步思考,给出答案。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章田.高中数学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方法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2):123-124.
[2]樵东霞.刍议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多样化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20(A5):75-76.
[3]栾竞.如何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率[J].试题与研究,2020(2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