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好有趣——大班自主游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8
/ 2

“泥”好有趣——大班自主游戏

傅逸琳

游戏缘起:

今天凯凯一入园就跑过来一脸神秘地问我:“老师,你玩过摔泥炮的游戏吗?”“那是什么?”我摇了摇头。凯凯一听我不会说到:“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先做一个碗然后往地上一摔,它的中间就会炸出一个洞,而且会发出爆炸的声音。”孩子们对这个新游戏非常感兴趣,自发组成了摔泥炮小分队。

一、游戏初体验—摔泥炮

小分队在水泥地上和了一团泥,每个人分了一点,凯凯认真地给小伙伴们示范讲解,其他小朋友一边听一边学着凯凯的样子捏出了小泥碗,接着凯凯单手拖着碗底使劲往地上一摔,泥碗变成了泥巴饼干。佑佑也学凯凯的样子做,使劲摔了下去,泥巴都粘在了地上,弯弯曲曲地趴在那里。虽然成功率很低,但是孩子们的热情不减,他们不断地尝试,并且互相交流经验。然而长时间得到失败让孩子们流露出了沮丧的情绪,于是我在他们的游戏场地旁边摔了一个大泥炮,巨大的响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幼儿纷纷要求我教教他们时,我问:“我们的泥碗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成功泥炮和失败泥炮之间的区别。           

教师思考:

作为游戏的发起人,凯凯自然而然的担任起了老师的角色,在给同伴讲解游戏玩法的过程中表达流畅,思路清晰,说明他在观看游戏视频学习的时候,观察非常仔细,能够抓住游戏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准确模仿能力。探索中幼儿通过观摩、学习同伴的游戏行为,不断改进丰富自己的游戏经验,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得以提升。

二、筛土进行时

辉辉和凯凯找到两个绿色的筛子,他们在一旁的水泥地上筛土,辉辉抓了一把土放进绿色的筛子,然后用双手轻轻晃动筛子,大的石块就被筛下来了,可是筛出来的土并没有让辉辉满意,他觉得筛后的土里面还是有好多的小石头。

另一边,然然找来了红色的小篮子筛土,这时辉辉走了过来,他摸了摸然然筛出来的细土,羡慕地说:“你们的土筛的好细啊。”然然看了看辉辉的筛子又指了指自己的筛子说:“你上面的洞太大了。”辉辉问:“那我们可以合作吗?”得到同意之后,辉辉和凯凯将自己的工具搬了过来,他们先用绿色的筛子筛掉土里的大石头,然后将筛过一次的土传递给然然,由他负责筛第二次。

教师思考:

辉辉在使用绿色筛子筛土时,发现绿筛子筛出来的土非常粗糙,里面还有很多的小石子,他开始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游戏中展现出了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游戏品质。

三、和泥再尝试

筛土的问题解决了,幼儿迫不及待的和泥进行新的尝试,他们一边捏碗一边讨论怎样捏出底薄的碗,凯凯说,“你看你的碗底太厚了”。于是,佑佑又重新拿起泥巴,把碗底捏的薄一点,这次貌似比第一次有进步,摔下去时有了一小响声,但还是没有“破裂”的痕迹。佑佑说:“为什么我的还是不行啊?”远远提出:“你看,我觉得你的泥碗形状和我的不一样”,一旁一直在观察的立立说道。“哪里不一样呢?”他反复看着泥碗比较修改。几次游戏下来,佑佑、远远和立立相继成功了,虽然成功率并不高,但是有了成功的经验,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教师思考: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同样的物品,越薄越容易破裂。并且将这种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来,在反复的尝试中孩子们发现碗底越薄越容易摔出洞洞,同样碗的大小对洞洞的形成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游戏中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幼儿在个体建构游戏经验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经验共享。

四、摔泥有技巧

关于摔泥的高度、力度,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铭铭捏出一个小泥碗,将手高高举起正准备往地上砸,博博看到了说:“不是这样摔的,要拿着碗的底将碗翻过来使劲往地上砸。”这时凯凯补充说到:“要蹲下来。”,在一旁游戏的立立也急忙过来参与了讨论:“你捏的也太小了吧,你这土明显不够。”说完立立又回去继续探索,铭铭转身去寻找更多的泥巴。

教师思考: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幼儿对摔碗的力度和角度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孩子们的激烈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孩子都在专注的游戏,认真的思考,教师应及时捕捉幼儿的精彩瞬间,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帮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梳理出来,巩固新经验。

五、梳理新经验

游戏结束之后,我和孩子们坐在一起讨论今天的游戏。

我:怎样摔出又大又响的洞?

凯凯:我觉得要蹲下来摔,才能摔出很大的洞。

森森:还需要很大的力气。

远远:还有还有,摔的时候要让碗直直的落到地上。

博博:碗底要薄,这样子摔下去会有一个巨大的冲击力,‘啪’碗就破了。

森森:是像气球爆炸那样吗?

教师思考:

想要摔出又大又响的泥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游戏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游戏的不断深入自然出现,给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挑战。面对挑战,每个幼儿都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行动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游戏结束后的总结讨论环节,我和幼儿一起简单梳理了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看似天马行空的讨论,也是经验分享与迁移的过程,丰富了幼儿的探究经验。

游戏中的不断探索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实践验证

泥碗不好塑形

里面的石头太多啦

网眼越小,筛出的泥土越细。

什么样的碗容易摔出又大又响的洞

  1. 做出大一点的碗
  2. 碗底要薄一点
  1. 碗底越薄越容易摔出大洞。
  2. 碗底最好大一点。

怎样摔出又大又响的洞

  1. 站起来使劲摔
  2. 泥碗要和地面垂直

泥碗垂直落下时,最容易摔出又大又响的洞。

教师支持策略

一、创设环境,开放包容

游戏环境是游戏品质的前提和基础。游戏不仅可以带给幼儿快乐,还有对游戏材料的自主支配,对材料使用的创造,对问题解决的思考,与同伴的合作,这里有很多高品质的发展。开放的环境促进幼儿的探究性的活动生成,也就促成了幼儿园的生成课程。幼儿自主游戏和传统游戏相比,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给幼儿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即便幼儿的年龄尚小,教师仍然要尊重幼儿。

二、教师介入,巧妙无痕

好的教育就像一双非常合脚的鞋子,虽然我们每天都会用它走路,但却丝毫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有心无痕。

要想无痕介入幼儿游戏,我们幼儿教师就应该明确自己是游戏参与者,而不是游戏掌控者,以游戏者该有的语气介入幼儿活动。比如在第一次引导幼儿探索泥碗之间区别的时候,教师并没有直接上前提问,而是先在旁边摔出一个成功的泥炮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主动提问的时候才顺势抛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诱发幼儿主动思考。

三、挖掘资源,多元融合

(一)家庭资源

家长是幼儿园各项活动开展的好帮手,用好家长资源,对孩子的游戏水平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摔泥碗游戏作为很多八零、九零后的童年,承载了很多他们的回忆,他们在这个游戏上有着丰富的的经验。我请孩子们回家和家长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趣事,分享、交流、讨论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孩子们也能从家长那里获得一些新经验。

(二)信息技术资源

信息技术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教育资源保障。本次活动中,面对凯凯提出的新游戏,我和小朋友们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此时我利用网络寻找到相关资源,了解这个游戏的基本信息,这才有了孩子们接下来的探索。在游戏过程中我将幼儿的游戏情况拍摄下来,在交流讨论时和孩子们一起观看游戏实录,幼儿可以从游戏实录中看到自己和同伴的游戏过程,学习同伴的经验,扩充自己的知识。

(三)社区资源

社区是幼儿活动的又一重要场所,现代幼儿教育改革已经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发展趋势,教师应该将社区资源开发整合成教育资源,并充分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之中 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情感体验,培养幼儿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