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儿外科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腹外疝手术护理中应用视听转移联合积极共情反馈的效果。方法:将2023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2例腹外疝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视听转移联合积极共情反馈)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疼痛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疼痛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视听转移联合积极共情反馈有助于缓解接受手术治疗腹外疝患儿疼痛症状,同时还能够促进患儿生活状态的改善。
关键词:视听转移;积极共情反馈;疝气手术;护理效果
腹部包块、腹痛、腹胀是小儿腹外疝的主要临床症状,其会影响患儿的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目前,手术是治疗小儿腹外疝的主要手段,然而因患儿年龄相对较小,具有较差的依从性,对手术顺利进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加强该类患儿的护理干预。在有关文献资料中提到,视听转移联合积极共情反馈能够有效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从而减轻其疼痛症状[1]。现对比不同干预手段应用在小儿腹外疝手术护理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12例行腹外疝手术治疗的患儿,并根据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6例患儿年龄范围1-7岁、平均(3.15±1.30)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51±0.48)年;对照组56例患儿年龄范围1-7岁、平均(3.71±1.40)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60±0.46)年。患儿基线资料差异不具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确诊为腹外疝;患儿拥有完整临床资料,对本次研究熟知,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认知障碍、听力障碍、精神障碍者;合并其他主要器官功能异常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前协助患儿完成相关检查项目,并告知术前进食和禁饮食时间。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患儿进入手术室。术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术后不断的鼓励和安抚患儿,将术后需要注意的内容讲解给患儿家属,并对其手术切口皮肤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在饮食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
观察组:视听转移联合积极共情反馈。(1)以患儿的个性特点为依据正性鼓励患儿,为其播放动画视频,稳定其情绪,对患儿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进行总结,并实施相应的疏导。(2)向患儿分享积极事件。积极主动和患儿交谈,通过积极共情使患儿感受到来自他人给予的勇气和力量,对其表达和想法进行认真倾听,给予充分的尊重,采用播放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3)适当改变病房环境,粘贴卡通批发或者放置卡通玩偶,鼓励患儿的表现,嘱咐患儿和家属与其他患者家属互动,通过分享和鼓励使其能够积极应对疾病。针对术后疼痛较轻的患儿采用播放动画或者音乐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如果患儿疼痛症状较为严重,在医生的指导下为患儿提供相应的药物,并做好敷料更换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1)比较两组患儿疼痛改善情况。采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评价患儿干预前后疼痛评分,评分越低说明患儿疼痛严重程度越低。(2)比较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采用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评价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评分越高说明患儿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并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疼痛改善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儿疼痛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疼痛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对比疼痛改善情况(±s,分)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观察组 | 56 | 6.24±2.12 | 2.49±0.70 |
对照组 | 56 | 6.55±2.20 | 3.88±1.28 |
t | - | 0.398 | 8.410 |
P | - | 0.589 | 0.000 |
2.2对比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生活质量改善情况(±s,分)
指标 | 观察组 | 对照组 | t | P | |
生理功能 | 干预前 | 65.31±18.66 | 65.50±18.77 | 0.120 | 0.904 |
干预后 | 75.95±19.33 | 67.39±19.11 | 2.367 | 0.000 | |
情感功能 | 干预前 | 70.19±19.18 | 71.25±19.22 | 0.350 | 0.782 |
干预后 | 80.00±19.45 | 71.53±19.62 | 2.770 | 0.000 | |
社会功能 | 干预前 | 72.35±18.72 | 72.88±18.70 | 0.177 | 0.860 |
干预后 | 83.64±20.72 | 74.32±19.15 | 2.920 | 0.000 |
3讨论
在临床儿科腹外疝患儿较为常见。目前,临床在治疗腹外疝患儿时常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其具有众多优势,然而由于患儿年龄相对较小,具有较差的配合度,对患儿预后产生不良影响[2]。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包括分散患儿注意力和减轻其对医护人员产生的恐惧心理。视听转移联合积极共情反馈强调通过播放视频或者动画等形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通过护理人员和患儿积极共情,护理人员在充分感受到患儿情绪之后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对其情绪和变化有所了解,在良性互动反馈下能够使患儿保持良好的态度面对手术治疗,从而改善其配合度,为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和加快术后康复速度提供有利条件[3]。
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前,两组患儿疼痛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疼痛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视听转移联合积极共情反馈不但有助于减轻行手术治疗腹外疝患儿疼痛严重程度,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其生存质量。原因在于相比于成年人,患儿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模式更加直接和简单,在遭受创伤后会采用逃避等方式应对,而该护理模式能够使患儿的感受被充分理解,并得到相应尊重,采用患儿容易理解的形式互动,为患儿保持稳定情绪提供有利条件。该干预手段通过患儿喜欢的方式来提高其愉悦感,有效分散其术后疼痛注意力,同时护理人员给予患儿表达充分尊重,使其合理需求得到很好满足,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氛围,为加快患儿康复速度提供有利条件[4]。由于术后患儿存在创伤应激障碍,会对其社会活动和正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而积极共情反馈是在对患儿内心想法和真实感受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通过引导使患儿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为改善术后生活状态提供有利条件[5]。
综上所述,视听转移联合积极共情反馈能够对行手术治疗腹外疝患儿产生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减轻疼痛严重程度和提高生存质量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成艾,孙瑛,龙烨.视听转移联合积极共情反馈在小儿疝气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8):89-92.
[2]彭延花,祖媛媛,杨延钰.综合护理在小儿疝气手术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2,17(17):149-151.
[3]李庆.术前护士主导的情景模拟游戏在小儿疝气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21,44(06):54-56.
[4]王凤南,李进男,蒙英华.家庭参与护理模式对小儿疝气手术患儿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04):108-111.
[5]张海燕.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疝气手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4):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