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区大面公立卫生院 四川成都 610101
中医诊断,根据中医学的一些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从而实现对患者健康状况、疾病情况和病变情况有更准确的辨识和把握,协助疾病治疗和护理管理进行。中医诊断中诊断的原理主要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等,是建立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各部分是相互作用的,疾病与其存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的。
1中医诊断的原理有哪些?
中医诊断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3个基本原理,在疾病诊断的时候,需要遵循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外,指的是疾病表现在外的一些症状、体征;内,指的是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灵枢·论疾诊尺》当中记载“从外知内”,也就是说在疾病诊断的时候,通过细致的诊察患者反应于外部的一些现状,通过患者体征变化情况和疾病症状表现等的综合评估,一定程度上可以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包括内脏发生的一些变化,以及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因此,中医诊断疾病很多情况下仅仅从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和辨别人“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信息,不依赖各种解剖学知识、现代仪器设备,就可以从人体外部发生了一些变化,了解和知道内部变化情况,为了解和分析疾病提供信息参考和依据。
2)见微知著。微,指的是一些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的是一些比较明显的、整体的情况。《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当中提出了“见微知著”一词,也就是说在疾病诊断的时候,通过细致地诊察患者机体的某些局部变化和反应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估和预测患者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实现整体健康状况和疾病的诊断。《灵枢·五色》将人体的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认为通过观察面部情况。很多情况下可以预测健康状况和全身病变情况。《难经·一难》当中记载“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强调详细的观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从而推断出全身疾病情况,这种诊断疾病的方法至今都在沿用。临床实践表明,人体某些局部的改变,的确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例如,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某些部位能够反映出患者全身各部发生了的一些变化;舌为心之苗,与人体其他脏腑(尤其是脾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舌的一些变化,很多情况下可以反映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的一些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气神,以及全身及脏腑发生的某些病变。
3)以常衡变。常,指的是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的是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中医认为,世间万物都由“阴阳”构成,均有“常”与“变”,当阴阳失衡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变化,疾病诊断在了解正常的基础上,当出现一些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则基本判断患病,通过对比发生的各种变化,还能认知疾病的本质。中医诊断疾病中常用到的望色、闻声、切脉等,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主要是因为健康状况下和生病状态下,患者的脉象、舌头、牙齿、指甲及面部等部位的色泽等不同,通过观察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来,如正常人的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如果不是这个颜色,就是异常情况,而异常很可能是由一些疾病引起的;正常的牙齿是“洁白润泽”的,如果出现了豁牙、黄牙等情况,很可能是身体有毛病,如肾气充足;正常人的耳“肉厚而润泽”、口唇“唇色淡红”、指甲“坚韧而红润”等,当不是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是异常情况,而异常很可能是由一些疾病引起的。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疾病的病情变化是非常复杂的,要想实现疾病的准确诊断,且不借助各种化验检测方法、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医疗器具,不仅要熟悉中医诊断的一些基本原理,还需要遵循中医诊断的一些基本原则,实现病、证更正确的判断。
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当人体在发生病变的情况下,局部可能会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能反映于身体的某一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内传入里,内脏有病也可以反映于外;外界气候环境,也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影响疾病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因此,中医诊断疾病的时候,既要仔细地观察患者外在的一些表现也要了解内在情况,并结合环境情况综合考虑,从而做出更正确的诊断。
2)辩证方法。辨证论治也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对患者病情作出正确全面的分析、推理、判断、论证,结合辨证结果(患者的症状、体征、疾病发生部位及病理变化等),选择相对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求因就是在审查内外、整体察病的基础上,对患者具体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疾病本质和症结所在,从而审因论治。
3)四诊合参。指的是四诊并用(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抓主要矛盾,有目的、系统地重点收集资料)或四诊并重(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收集资料),从而对患者做全面、详细的检查,对患者有全面的了解。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也是一种科学的诊断方法,为实现正确诊断,获取准确的诊断结果,需要熟悉中医诊断的原理,以及遵循中医诊断的原则,在其支撑下对患者做出更系统、科学、综合的评估分析,准确把握患者情况和疾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