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9
/ 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汪海燕

宁夏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   753000

[摘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探索  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很多学生总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深奥难理解,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理论性过强的抽象的数学。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并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认识人民币》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课件出示超市画面)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超市、商场。

师:小朋友,你们去超市干什么?

生:妈妈带我去买衣服。

生:我去买薯片。

师:那么买这些东西需要什么?

生:钱。

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生:人民币。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课题)

结合超市购物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购物的经历,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设计时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进行换币、取币和付币等活动。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探究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小小商店”的购物活动中试着应用知识,发展了能力。

二、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吋,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超市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掌握知识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同时,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因此,教师要利用生活中学生耳闻目睹的感性材料,直观讲解,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比如教学“常用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从身边寻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米、1分米、1厘米,使学生对抽象的长度单位在实物的帮助下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样的道理,在教学“常用面积单位”“常用质量单位”等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时,都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来辅助教学。又比如教学“两、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分别记录相邻的两个月燃气表或电表上的度数,然后算一算一个月中家庭的用气或用电量。这样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理解掌握、运用知识。

四、设计生活化的数学练习巩固新知

教材中有一部分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为此,在练习环节将原有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习题,做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多媒体显示以下信息: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母亲节到了,老师来到了这家花店想给妈妈买一束花。问:老师想买7支康乃馨,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老师想用30元钱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学习兴趣高涨。这样进行教学,既把学生所要学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无穷魅力,又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促使学生以积极的、轻松的、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课堂上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近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236-237.

[2]沈自荣.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1(19):131-132.

[3]丁桂青.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1(11):132-133.

[4]郑聪,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读写算,2021(1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