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学院 山东青岛 266300
摘要: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高校科研事业发展迅速,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政策落地实施力度越来越大,对于民办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其特殊性,使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实用,经费审批和使用不及时、不精确,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等现实问题。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要求,通过宏观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规范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等方式应对问题,坚持以科研人员为中心,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激发潜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进而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当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职能逐步向服务型转变。2018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在科研领域进一步推进“放管服”的工作要求,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管理机制,最大程度激发科研领域创新性和活力。“放管服”改革要求高校管理职能从原来的审批向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转变,为提高科研人才的业务水平做好保障。但是,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与“放管服” 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等缺少监管机制。本文将从高校科研管理存在问题出发,探索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服务职能的有效机制。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评价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SCI 评价体系对科学成果及科研影响力的评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 “数篇数”“唯论文论”等考核形式对科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影响了科研者的研究兴趣与科研方向。致使科研工作者不注重研究的实际应用性,单纯追求高影响因子论文,盲目跟风。“SCI 之父”曾公开表示,“不能以论文数量评价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水平,应探索并运用更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4]。长期以来,论文数量是我国地方高校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因此论文发表数量在我国呈指数增长。部分地方高校职称评定的标准必须要达到一定数量的论文,而对发表论文的质量却没有相关要求。这就出现了科研成果数量剧增然而质量堪忧的局面。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者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是看其论文数量,这就导致一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达到学校制定的目标,千方百计地发表论文,“助长学风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甚至诱导弄虚作假行为,致使一些人只注重自己一年内有几篇文章被收录和引用,以此作为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的凭证,这其实是对发表论文的一种曲解”[2]。
(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自各高校信息化推行以来,很多地方高校积极构建了各种数据库系统,如科研管理系统,然而大部分地方高校的信息化系统尚不完善,尤其是民办高校,为节约办学成本,信息化程度较低,没有充分掌握利用网络技术来合理优化科研管理的方法。科研信息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大部分要依赖科研管理者本身,这样就难免会出现数据遗漏甚至有误的情况,增加科研管理工程中的烦琐性,降低工作的效率。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已经难以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对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带来的种种弊端,急需建设标准统一的科研数据信息化系统,形成完善的数据管理平台,以便于科研管理者准确分析数据,实现科研管理者和科研管理人员的数据信息共享。
(三)科研管理者服务观念仍待提高
“我国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仍属于行政管理范畴,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属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1]。科研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习惯性地把自己不仅看作是信息的管理者,同时也是科研人员的管理者,从而把自己的目标和理念强制性地施加在科研人员的身上,没有从科研人员的实际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人员自我优势的发挥。科研人员有时需要配合科研管理者一些工作需要,使得自己不能专心致力于科研工作,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减缓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对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发展产生部分消极的影响。
(四)科研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科研管理者是国家和学校科学研究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实施者”[4],科研管理者推进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这方面来说,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的取得,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及方针政策有着较大的关系。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者大部分都是专职的行政工作者。近年来,虽然科研管理者综合素质提高了不少,但是其专业性仍然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者在相关领域、相关学科了解社会需要和国家政策,无法更好地帮科研人员把关研究内容和选题方向。
二、“放管服”对高校科研管理提出的要求
基于“放管服”的高校科研管理需要专业性团队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并以优化工作流程为核心全面推进工作升级。在实践中,“放管服”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简政放权。科研管理人员需要结合政策要求,重塑科研管理流程和实施细则,向二级学院以及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下放部分权力,推动科研资金、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合理放权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科研工作动力。
规范管理。“放管服”视角下的科研管理必须保证有序性和规范性,强调全过程、全方位、全面化管理。在实践中,管理人员必须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路径,深挖信息价值,做好贯穿管理全过程的合规性管理和内部控制监督,为避免放权后的管理风险做好准备。
优化服务。科研管理的“放管服”改革需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性功能,凭借精细化管理为科学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靠服务,让科研人员的行政事务办理便捷性大幅提升。此环节,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基于精细化管理思维、一站式服务思维、互联网思维推动实践工作的高效性。
三、高校科研管理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破“五唯”刻不容缓
论文或成果的评价,不是单纯的级别评价,应注重其质量及应用。过度追求数量和级别,导致教师追求论文数量,急于发表、滥竽充数,无法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与创新之中。应该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给予科研工作者较为宽松的科研环境,让其科研能力与聪明才智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可以建立以科研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科研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支持科研人员开展重大基础研究、探索研究,支持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长期研究工作[5],从而构建合理、公平的科研评价体系。
(二)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满足科研管理信息化需求,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科研信息互通共享与协同管理。督促科研人员及时上传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科研管理者及时审核、处理教师上传的信息,重视数据的维护和更新。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之成为学校和个人的科研助手和平台。科研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地方高校管理者全面掌握科研数据,优化管理程序,便于对科研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从而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准,实现与时俱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三)落实“放管服”要求,给科研人员最大的科研自由
国外高校配备完整的科研管理团队,团队不仅包括科研人员,同时也包括科研管理者。科研团队本着既从事科学研究又能较好“服务”于科研人员的理念,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追求目标和价值理念。为保障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科研管理者辅助科研人员完成经费的管理,使其减少科研经费烦冗的报账与报销。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经费管理部门,科研管理人员只需要根据科研工作者的需求,为其购买相应的实验材料、实验试剂等。并且,学校会综合审查相应的实验材料或器材供应商,根据其社会声誉将其纳入供应商库,以供学校的科研工作者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科研人员参与管理的烦琐过程和时间,有效促进科研经费发挥最大作用。
(四)提升科研管理人员水平
科研管理者对高校管理工作和人才培育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科研管理者应为科研人员制定实际可行的目标,协助科研人员更好地取得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协助者就要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思想内涵,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地方高校应注重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为科研管理者提供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制订不同阶段的培训计划,提高对科研管理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更新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了解科研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项目需求,以便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合理地分配资源、培养人才、优化科研项目,并最终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科研管理与时俱进是提高高校建设水平的关键,有利于高校的高质量发展。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凸显本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科研管理者应牢记初心,尊重科研人员的选择,让服务重于管理,充分挖掘科研人员的才能和能力,尽量降低对科研工作者的管理压力,使其全身心投入科研,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贡献自己的才能。
[1]孙萌.“放管服”政策引导下完善医院科研管理模式探讨——基于天津某医院科研人员实际需求的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 2020(20):12-15.
[2]高杨.美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
[3]王海妮.“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研究-—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应用[J].财会学习,2022(22):54-57.
[4]梁花侠.对SCI 在科技评价中作用的认识与思考[J].信息资源建设,2003(9).
[5]杨乐.美国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的经验、特色及启示[J].商,2016(01).
[6]李朝明.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