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5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率。方法:成立QCC小组,以“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率”为活动主题,比较QCC活动前及QCC活动后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率的降低情况。结果:QCC活动后,护士对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率由改善前 37.88%降低至改善后的 9.49%,圈员综合能力优于活动前。结论:降低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对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减少 VAP 发生造成的相关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并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气道湿化;品管圈
前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经人工气道连接呼吸机及相应管路,进而得到机械通气的辅助,这是重症患者的重要生命支持-呼吸支持,降低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对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减少 VAP 发生造成的相关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随着品管圈(QCC)活动的开展,这种具有护理特色的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群体文化正在护理队伍中萌生,可以激发广大护士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自2022年04月4日,科室成立品管圈(QCC)小组,进行原因调查及分析,对策拟定及实施等步骤进行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调查时间:2022 年 04 月 11 日至 2022 年 04 月 24 日
调查地点:重症医学科
调查方式:自制调查表,观察并记录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情况
调查者:全体圈员
收集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520 例
表1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查检结果
项目 | 例次 | 百分比 |
完整 | 323 | 62.12% |
缺陷 | 197 | 37.88% |
合计 | 520 | 100% |
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 缺陷率= = 197/520 ×100%=37.88% |
1.2研究方法
1.2.1QCC小组组成
本组成员共9名,年龄24-45岁,平均28.9岁。
1.2.2QCC活动主题
全体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根据自己工作存在的问题、上级要求、患者的需求等提出以下主题,并采用优先次序矩阵法之评价法选定主题,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率。
主题说明: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气道原有的解剖结构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气道的防御功能,往往不能自主排痰,导致气道内分泌物潴留。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是清除气道内痰液、血液、误吸的胃内容物,防止气道阻塞,维持呼吸功能的重要措施,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是人工气道管理中比较重要且复杂的护理操作,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有效、合理地吸引技术可以减少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2.3现状调查及目标设定
利用自制调查表,观察并记录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情况,根据目标值计算公式: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37.88%-(37.88%×83.76%×82.2%)
=11.8%
改善幅度=68.85%
充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根据圈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设定的目标值;共有 9 名圈员对圈能力进行评价打分,计算得到平均分 4.11,满分 5 分,则圈能力为 4.11/5×100%=82.2%。
1.2.4对策拟定与实施
针对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存在缺陷,科室组织开展培训并考核,全体圈员就每一个评价指标以 5、3、1 进行评分,圈员共 9 人参加评分,总分 135 分,经全体圈员讨论,依 80/20 原则≧108 分以上为实行对策,因有些对策具有共性,合并以后,共采纳上列三项对策加以实施改善。
对策一:
改善前:
1)无系统的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理论知识及操作培训对策内容。
2)培训科内护理人员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理论知识及操
作。
3)培训后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及操作考核,设定合格标准(满分100 分,理论≥80分、操作≥90分为合格),要求人人过关。
对策实施:
1)培训科内护理人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流程。
2)培训后进行相关考核,合格率100%。
对策处置:经效果确认后,护士对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认知、行为及态度有所提高,该对策为有效对策,予继续实施。
对策效果确认:护士对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率由改善前 37.88%降低至改善后的 9.49%。
对策二:
改善前:1)科室无系统的监管机制对策内容。2)采取清单式管理,建立核查表。3)制定奖惩制度,纳入绩效管理。
对策实施:1)建立人工气道管理核查表,质控小组与组长进行对接,每周核查一次。2)绩效小组开会讨论,修订绩效方案。
对策处置:经效果确认后,护士对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认知、行为及态度有所提高,该对策为有效对策,予继续实施。
对策效果确认:护士对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率由改善前 37.88%降低至改善后的
9.49%。
对策三:
改善前:1)无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流程。2)无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评分标准。
对策内容:1)制定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流程。2)制定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评分标准。
对策实施:1)查阅相关资料,参照《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及《急危重症护理技术规范》并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流程、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评分标准。2)拍摄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视频上传至工作群,供全体护士学习。
对策处置:经效果确认后,护士对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认知、行为及态度有所提高,该对策为有效对策,予继续实施。
对策效果确认:护士对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率由改善前 37.88%降低至改善后的 9.49%。
1.3观察指标
1.3.1有形成果
比较QCC活动前后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改善前、中、改善后的效果。
1.3.2无形成果
了解每位圈员活动前后的综合能力。
2结果
2.1有形成果QCC活动前后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改善前、中、改善后的效果对比
表2 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改善前、中、改善后的效果对比
查检缺陷项目 | 改善前 | 改善中 | 改善后 |
查检缺陷项目 | 75 | 45 | 16 |
吸引手法不正确 | 47 | 33 | 13 |
未进行声门下吸引 | 43 | 28 | 9 |
吸引不彻底 | 10 | 8 | 3 |
吸痰管型号不合适 | 9 | 7 | 3 |
吸引前后未给纯氧 | 7 | 5 | 2 |
吸引负压不正确 | 6 | 4 | 1 |
汇总 | 197 | 130 | 47 |
总样本量 | 520 | 552 | 495 |
缺陷率 | 37.88% | 23.55% | 9.49% |
2.2无形成果QCC活动前后对团队综合能力的影响
图1 QCC活动前后团队综合能力雷达图
在圈员们努力配合下,我们顺利完成了本期活动,除了达到预期目标外,全体圈员都得到成长,也从中体会到品管圈活动的乐趣。在发现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交流能力、个人自信心、品管手法运用、团队凝聚力、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成长。此次活动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认可,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
3讨论
3.1QCC的活动可降低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对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减少 VAP 发生并发症
品管圈是一种通过对管理制度的提高与工作环境的改善,进而达到集体参与并改善和提升临床工作质量的方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护理人员按照品管圈理念进行工作,可以有效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既往研究显示,品管圈的应用可以降低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对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减少 VAP 发生造成的相关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
3.2QCC的活动可以提升团队的综合能力
本研究还显示,采用圈员综合能力自评表,对主人翁精神、QC手法运用、成就感、荣誉感、团队精神、工作热情、责任心、协作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综合能力优于活动前,培养了默契及合作精神,也学会了这种品质改善手法。
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圈员们学习了各种品管手法,学会了利用这些方法发现临床中的问题,规范、科学的分析问题,攻克主要问题,使临床护理工作得到改善。在活动中,每个圈员充分发挥了个人的能力,增强了圈员的集体荣誉感及责任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智慧,提高了护理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降低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对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缺陷,减少 VAP 发生造成的相关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同时也提高圈员综合能力,使基层人员也主动参与管理活动,提升服务品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君,曾一,张嫚.舒适护理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6):149-150.
[2]黄娟,冯莉莉,赵永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8):1113-1114.
[3]贾耀丽,赵惯军,张矿召.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下枸橼酸咖啡因对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治疗效果[J]. 中国实用医刊,2021,48(14):96-99.
[4]黄瑶. 无创呼吸机Nippv模式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 当代医学,2021,27(1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