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何海英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省眉山市     611745)

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急救护理模式分组,A组(无缝隙一体化急救)35例,B组(常规急救护理)35例,比较急救前后患者功能状态(NIHSS、ADL)变化、急救效果。结果:功能状态比较,A组NIHSS评分较低,ADL评分较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急救结果比较,A组有效率(91.43 %)较高,致残率(5.71 %)、死亡率(2.86 %)较低,患者结局较好,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状态改善,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急救护理;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患者结局

前言:急性脑梗死是高发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在中老年阶段发病。急性脑梗死发病后,脑部血氧供应紊乱,神经组织缺氧缺血,严重时中断血氧供应,脑组织因此受损,导致患者死亡或者产生严重并发症。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必须及时恢复脑部血氧供应,尽可能减轻脑组织损伤,从而促进患者预后[1]。脑梗死发病急、变化快,常规急救护理效果较差。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强化各急救流程衔接,以期构建完善的治疗闭环、完善急救模式,促进患者预后。本文从2022年11月~2023年10月急救治疗脑梗死病例中选取70例,分析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方法,观察急救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7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A组35例(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性别:男/女=20/15,年龄(35~76)岁,平均(56.70 ± 8.31)岁。B组35例(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性别:男/女=19/16,年龄(36~74)岁,平均(56.72 ± 8.29)岁。资料可予分析(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GCS评分<12分;(3)肝肾功能正常;(4)资料完整;(5)脑梗死后昏迷<6 h。

排除标准:(1)发病前认知功能障碍;(2)合并脑肿瘤;(3)合并颅外损伤;(4)合并全身感染;(5)合并多发伤;(6)凝血功能障碍。

1.3方法

A组:(1)组建急救小组:由护士长、优秀护士组建无缝隙一体化急救小组,制定无缝隙一体化急救制度,定期针对性培训。在护士长领导下,规范院内转运护理、急诊交接,以及积极防控突发事件,加强风险预警。在急救中,优先处理危急重症,先急救、后缴费。(2)无缝隙转运:构建院前急救人员、科室与病房联动急救模式,保证三方可实时通话。120接诊后,小组护理人员5 min内完成床位准备,4 min 内救护车、急救人员抵达现场,急救医生现场评估病情、预警分级,针对性采取急救措施。转运过程期间开放静脉通道,通过车载网络设备向科室传输详细病情资料,网络、电话会诊,入院后有序交接班。(3)入院后先抢救后挂号,全程绿色通道,评估NIHSS评分、检查颅部CT,医生第一时间进入CT室读片。根据病情评估结果确定治疗方案,针对性安排溶栓。(4)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清理呼吸道、疏通呼吸通道、改善呼吸状态,同时气管插管。针对瞳孔反射异常、昏迷患者,针对性甘醇露用药预防脑积水。(5)及时安抚家属、针对性健康宣教,促进家属配合。(6)转诊时提前与转入科室沟通,护送患者进入常规病房,双方规范交接签字。

B组:120接诊后,记录患者地址和发病时间等信息,第一时间安排车辆出诊,入院后进行CT、心电图检查,科学评估病情、针对性溶栓和急救护理。

1.4观察指标

功能状态:(1)神经功能:评估急救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共(0~42)分,NIHSS指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自理能力:急救前后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ADL评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好。

急救结果:评估患者抢救结局,救治成功、无显著并发症,为有效;救治后语言、肢体、视力等功能障碍,视为致残。另统计死亡率。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处理急性脑梗死病例数据,计量资料(患者功能状态)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急救结果)以率(%)表示,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功能状态

急救前,两组NIHSS、ADL相近(P>0.05);急救后,A组NIHSS评分<B组,A组ADL评分>B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1两组NIHSSADL评分[分,(]

组别

NIHSS评分

ADL评分

A组(n=35)

急救前

15.19 ± 2.78

36.82 ± 3.18

急救后

6.37 ± 0.93 * #

76.36 ± 4.91 * #

B组(n=35)

急救前

15.16 ± 2.81

36.79 ± 3.22

急救后

9.80 ± 1.27 *

64.75 ± 3.26 *

2.2急救结果

A组有效率(91.43 %)>B组(71.43 %),A组致残率(5.71 %)<B组(20.00 %),A组死亡率(2.86 %)< B组(8.57 %),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 两组急救结局[n%n]

组别

n

有效率

致残率

死亡率

A组

35

91.43(32 / 35)

5.71(2 / 35)

2.86(1 / 35)

B组

35

71.43(25 / 35)

20.00(7 / 35)

8.57(3 / 35)

P

<0.05

<0.05

<0.05

3讨论

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效率较高,通过构建系统化、全方位急救护理模式,缩短院前、院内急救时间,积极防控转运意外,以改善患者结局为核心目标,加强各急救流程衔接,提高急性脑梗死护理质量[2]

本次研究中,A组急救后NIHSS评分降低,ADL评分升高,优于B组。无缝隙一体化急救干预制定规范急救护理流程,急救护理全方位覆盖,积极采取预见性措施防控并发症,可更高效地恢复脑部血氧供应,因此功能显著改善。

急救结果显示,A组有效率高于B组,两组分别为91.43 %、71.43 %;A组致残率低于B组,两组分别为5.71 %、20.00 %;病死率比较,两组分别为2.86 %、8.57 %,A组病死率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无缝隙一体化急救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急救中应用效果较好。通过此种护理,患者自理能力提升,神经功能缺损缓解,急救有效率提高,降低急性脑梗死残疾和死亡风险,护理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罗国英,陈秀芳. 危机管理结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1):1936-1939.

[2]王素贤,刘华之. 无缝隙一体化救护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9):206-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