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虫”生——基于小班班本课程“虫虫,你好”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妙趣“虫”生——基于小班班本课程“虫虫,你好”的实践研究

唐熙芮

江苏常州武进新城阳光幼儿园  江苏常州  213161

虞永平教授曾说:“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由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较低和受已有经验的限制,教师要组织他们“研究”某一事物,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为此,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用他们喜欢 并愿意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班本课程“妙趣虫生”正是基于幼儿对蚂蚁的兴趣逐步生成的。在本次课程开展过程中,以虫虫的世界为出发点,逐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内在学习动力,为幼儿进行科学有效探究创造机会和条件。

一、解读童心:发现与生成

班本课程“妙趣虫生”起源于一次散步时间,孩子们偶然发现菜地的菜叶上有小洞洞,“快看,这里有好多小虫虫呀,孩子们都围成一圈,这些小虫虫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它们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用棒子去捅捅小虫子,有的孩子说不能踩,有的孩子说要踩死,会咬人,孩子们围着虫虫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讨论的话题也围绕着虫虫展开:“小虫子生活在泥土里吗?”“小虫子长什么样的呢?”“小虫子喜欢吃什么呢?”……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使其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针对幼儿的疑惑,基于幼儿的兴趣,我们和孩子们开启了关于虫虫的探究之旅。

在《美丽的春天》主题中,我们对接《幼儿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相关指标,从幼儿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启发幼儿了解虫虫的特性,学习与虫虫友好相处,激发幼儿爱护虫虫的美好情感。

二、追随兴趣:观察与支持

(一)户外探究

自从在菜地里发现了小虫虫后,幼儿对还有什么地方有虫虫也很感兴趣,于是一场代号为“寻找,寻找”的秘密搜查行动在幼儿园展开了。根据幼儿的搜查结果,旗台下、操场有树叶的地方、“阳光”菜园里湿湿的土壤里面都有小虫虫。 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有小虫虫呢?问题在幼儿的脑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通过找一找小虫虫,幼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现和了解哪些地方有虫虫,以及虫虫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二)家园配合

基于幼儿对虫虫的经验,我们向家长发放调查表,请家长向幼儿介绍有关虫虫的知识,引导幼儿了解有关虫虫的小常识;并建议家长利用双休日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虫虫,寻找虫虫的家,富幼儿对虫虫的认识;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虫虫的各类资料,一起了解虫虫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在家长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对于虫虫的认识逐步加深,为他们后期熟悉各种虫虫奠定了经验基础。

(三)区域支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让幼儿亲近大自然,喜欢接触大自然,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立足儿童视角,以幼儿兴趣、问题为导向,以生活化、游戏化的形式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孩子的天性中,对一切新奇的东西都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成了自然角、阅读角里的常客,小小的昆虫有什么秘密呢?在书本里寻找各种各样的昆虫,一起阅读,一起分享。于是,我们打造“温馨”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支持幼儿多感官阅读,让深入阅读成为孩子每天的习惯。     

瑞吉欧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班级区域小环境,我们主张“求同存异”“活学活用”。在教室中创设不同的区域环境如阅读区、美工区、娃娃家、益智区等,根据绘本选择的不同,挖掘的元素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娃娃家体验“活”:小班幼儿的游戏具有主动性、虚拟性和愉悦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营造虚拟情境,以幼儿喜爱的方式再现绘本内容,以幼儿的兴趣为中心组织区域活动,借助绘本中某一个角色为主,拓展出与之相关联的区域游戏,如绘本《一家人》,教师根据绘本中家庭的各种角色,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在娃娃家创设生活化的游戏场景,提供衣服、裤子和袜子等,让幼儿尝试给娃娃穿衣服,在游戏情境中让幼儿学会自主穿脱衣,使游戏不再局限于绘本而是向多方拓展,丰富了幼儿的游戏体验。

益智区动脑“活”:小班幼儿思维具有跳跃性,属于形象思维,大多数的思维变化都是由行为引起的,如在班本“妙趣虫生”中幼儿对绘本《小虫虫的多彩世界》中的各种各种虫虫特别的感兴趣,结合绘本内容为幼儿提供低结构材料——瓶盖,激发幼儿探索,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孩子们在与虫虫的探索中发现了多种的游戏玩法,玩法一:昆虫翻翻棋;玩法二:昆虫回家记;玩法三:虫虫出游记;玩法四:好饿的毛毛虫。当然了,除了这些玩法还有更多的玩法等待我们孩子们探索!我们重视孩子的自主学习,为了鼓励孩子主动学习,我们会给孩子提供支架性材料,引导幼儿根据支架上的图片了解游戏玩法。

建构区动手“活”:绘本中有趣的故事情节也可以与建构区结合,如教师利用绘本《虫虫的家》,绘本实景拍摄了各种树叶DIY出各种造型地虫虫画面,给幼儿带来了一场充满想象力的视觉盛宴,将相关的绘本图片贴在建构区中做背景,让幼儿边动手边领会绘本表达的含义。

阅读区创作“活”:将绘本故事内容用于阅读区中,能有效促进幼儿自主阅

读及创造能力的协同发展。 如绘本《昆虫日记》, 当幼儿在绘本阅读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发展以及各种虫虫的主要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鼓励他们自编故事书,将自己的想法、意愿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请家长配以文字,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能力;

美工区材料“活”:美工区是最能体现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是提高孩子

创造能力的有力途径。绘本《蚂蚁和西瓜》中丰富的绘本画面被教师再现于美工区中,教师收集投放了树叶、树枝、圆木片、石头等生活化的自然材料,以满足幼儿个性化创作的需求。

(四)经验提升

针对幼儿的探究过程,教师思考用怎样的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呈现,经过逐步的调整,最终从虫虫的足迹、虫虫的家、虫虫的身体结构这几大板块展开,将幼儿探究虫虫的过程用他们喜欢并能理解的方式记录下来,将他们的经验进一步总结和梳理。

三、课程思考:总结与反思

(一)把握幼儿兴趣

杜威曾言:“在儿童兴趣和需求中,早已暗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东西。”教师应真正走入幼儿的内心世界,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兴趣点,进而协商确定主题,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愉快的情绪支配下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中,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索科学现象,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尊重年龄特点

相比中、大班幼儿,小班幼儿更多的是通过感受、体验、游戏等方式达成对探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本次班本课程开展过程中,以“遇见—寻找—求知—了解—深入”为主要脉络,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探究幼儿园哪些地方有虫虫,从而让幼儿了解到虫虫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相对潮湿的;在幼儿对虫虫有了粗浅的认识后,再引导幼儿阅读和观看《小虫虫的多彩生活》的视频和绘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深对虫虫的喜爱之情,在课程开展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紧紧围绕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点逐步深入,让幼儿在快乐中收获体验、收获成长。

(三)抓住生态价值

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室是幼儿学习和游戏的场所,幼儿通过敏锐的观察,发现了小蚂蚁,而且三五成群,兴趣只增不减。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引导和助推幼儿进行深入探索。

(四)提供宽松环境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投入探索性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前反复斟酌、思考,确定幼儿在活动中探索什么,如何探索;探索中需要什么样环境,如何营造环境;营造的环境如何减少各种无关的干扰,以确保幼儿在营造的环境中能愉快、创造性地探索、表达。在活动中,教师同幼儿一起收集资料,根据幼儿探索的活动内容和活动需求,共同创设了观察区、美工区、建构区等区角,并充分利用角区、园内环境、家长、社区等现有的环境资源,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

小小的昆虫,大大的世界。通过开展“妙趣虫生”的班本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自然,尊重自然,爱护生命,懂得保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在这个灵动、生趣的快乐园子里,让每位孩童收获天真烂漫,感受自然童趣,舒展心灵,激发创想,感受自然生物的奇妙变化,发现生命的美好,点燃对自然、生活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