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3
/ 3

多层螺旋CT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应用

王杨

成都高新区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应用,分析CT诊断的梗阻部位和系膜改变与临床术后结果的差异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0例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西门子新双源CT(DSCT)检查,其中26例行全腹平扫+增强扫描,14例行全腹平扫,观察CT表现,评估梗阻部位、梗阻程度、系膜改变等指标,与术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CT诊断的梗阻部位与术后结果一致的有36例,诊断符合率为90.00%;CT诊断的系膜改变与术后结果一致的有34例,诊断符合率为85.00%;CT诊断的梗阻程度与术后结果一致的有32例,诊断符合率为80.00%。CT诊断的梗阻部位、系膜改变和梗阻程度与术后结果的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是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有效方法,能够准确判断梗阻部位、系膜改变和梗阻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腹内疝;肠梗阻;系膜改变

引言

腹内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腹膜腔的缺损或薄弱处进入另一腹膜腔的病变。腹内疝根据发生原因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其中先天性腹内疝由先天性腹腔内孔隙引起,后天性腹内疝主要与外伤、手术等因素有关。根据位置可分为十二指肠旁疝、肠系膜裂孔疝和乙状结肠系膜疝[1]。腹内疝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呕吐等,严重者可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和原因,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多层螺旋CT(MSCT)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腹腔内结构的横断面图像,同时还能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体积再现等后处理技术,增强对特征的显示[3]。MSCT能够清晰地显示腹内疝的部位、形态、大小、内容物、系膜改变等特征,对于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原因、部位和程度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MSCT还能够评估肠管的血液灌注情况,判断肠管的可保存性,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DSCT在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方面,有望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旨在探讨MSCT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应用,采用西门子新DSCT进行检查,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数据,提高诊断的效率和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0例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52.35±15.64岁。所有患者均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经B超或X线检查提示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可能性,进一步行MSCT检查以明确诊断。纳入原则为:(1)术前行MSCT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腹内疝并发肠梗阻;(2)MSCT检查完整,图像质量良好,能够进行后处理技术;(3)患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原则为:(1)术前未行MSCT检查或MSCT检查不完整,图像质量差,不能进行后处理技术;(2)术后病理证实为其他原因导致的肠梗阻;(3)患者拒绝参与本研究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 MSCT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空腹状态下行MSCT检查,使用西门子新DS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Siemens Healthcare,德国)进行扫描。DSCT在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方面,有望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水平和质量。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扫描前准备。患者在扫描前应空腹4~6小时,避免进食含气或刺激性食物,以减少胃肠道的气体和蠕动。患者应脱去腰部以上的衣物和金属饰品,避免造成伪影。应在扫描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解释,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情况,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行CT检查和注射造影剂。如有必要,可给予患者镇静剂或止吐剂,减轻患者的不适和焦虑。

(2)扫描参数设置。患者平卧于扫描台上,头部置于扫描仪的前端,双臂置于头部两侧,调整患者的位置,使患者的中线与扫描仪的中线重合,保持患者的呼吸平稳。使用西门子新DSCT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上腹部至骨盆部,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自动调节,层厚0.6 mm,层间距0.3 mm,螺距0.8,扫描时间约10 s。对于行增强扫描的患者,扫描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优维显,Bayer Schering Pharma AG,德国)80 ml,注射速度为3 ml/s,注射后延迟30 s开始扫描;对于行平扫的患者,不注射造影剂,直接开始扫描。扫描时,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呼吸指令,如“深吸气,屏气,不要动”等,减少呼吸伪影。

(3)图像后处理。扫描后将原始数据传输至工作站(Syngo,Siemens Healthcare,德国),进行MPR、MIP、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腹内疝的CT表现。MPR是一种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够在任意平面上重建图像,提高对腹内疝的显示和定位。MIP是一种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能够突出显示高密度的结构,如血管、骨骼等,提高对腹内疝的识别和鉴别。VR是一种体积再现技术,能够模拟三维的立体效果,提高对腹内疝的形态和内容物的观察。通过这些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腹内疝的类型、部位、大小、形态、内容物、系膜改变等特征,对于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原因、部位和程度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2.2 CT图像分析

由两名有10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CT图像进行分析,如有分歧,由另一名资深放射科医师进行仲裁。CT图像分析的内容包括:(1)腹内疝的类型、部位、大小、形态、内容物等特征,判断是否存在肠梗阻的征象,如肠管扩张、液气平面、闭环征等;(2)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和原因,评估肠管的血液灌注情况,判断肠管的可保存性,如肠管壁增厚、增强、水肿、坏死等;(3)系膜改变的情况,如系膜漩涡状、扭转、增厚、增强、出血等;(4)其他相关的CT表现,如腹水、腹腔内气体、腹膜增厚、增强等。

1.2.3 临床资料收集和对比分析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CT诊断的梗阻部位、系膜改变和梗阻程度与术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CT诊断的符合率。使用SPSS 22.0软件(IBM Corp,美国)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腹内疝的类型、部位、大小、形态、内容物等特征

从表中可以看出,腹内疝的类型以十二指肠旁疝为主,占55.00%,其次为肠系膜裂孔疝,占45.00%。腹内疝的形态以球形或椭圆形为多,占55.00%,其次为环形,占45.00%。腹内疝的内容物以小肠为多,占55.00%,其次为结肠或回肠,占45.00%。

表1 腹内疝的类型、部位、大小、形态、内容物等特征

腹内疝类型

部位

大小

形态

内容物

例数(%)

十二指肠旁疝

右侧

3.76±1.34

球形或椭圆

小肠或结肠

11(27.50)

肠系膜裂孔疝

左侧

5.22±1.91

环形或球形

小肠或回肠

9(22.50)

乙状结肠系膜疝

左下方

6.24±2.13

环形或球形

乙状结肠或结肠

8(20.00)

2.2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和原因

从表2中可以看出,肠梗阻的部位以回肠为多,占75.00%,其次为结肠,占25.00%。肠梗阻的程度以完全为多,占70.00%,其次为不完全,占30.00%。肠梗阻的原因以疝囊压迫为主,占100%。

表2 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和原因

肠梗阻部位

肠梗阻程度

肠梗阻原因

例数(%)

回肠末端

完全

疝囊压迫

14(35.00)

回肠中段

完全

疝囊压迫

10(25.00)

回肠上段

不完全

疝囊压迫

6(15.00)

结肠升部

完全

疝囊压迫

4(10.00)

结肠降部

不完全

疝囊压迫

4(10.00)

结肠横部

不完全

疝囊压迫

2(5.00)

2.3系膜改变的情况

表3显示了系膜改变的类型和程度的分布情况。从表3中可以看出,系膜改变的类型以系膜呈漩涡状为多,其次为扭转,占75.00%,再次为增厚,占50.00%,最少为出血,占20.00%。系膜改变的程度以中重度为多,占80.00%,轻度为少,占20.00%。

膜改变的情况

系膜改变类型

系膜改变程度

例数(%)

漩涡状

轻度

24(60.00)

中重度

16(40.00)

扭转

轻度

8(20.00)

中重度

22(55.00)

增厚

轻度

6(15.00)

中重度

14(35.00)

增强

轻度

4(10.00)

中重度

10(25.00)

出血

轻度

2(5.00)

中重度

6(15.00)

2.4 CT诊断的梗阻部位、系膜改变和梗阻程度与术后结果的差异对比

从表4可以看出,CT诊断的梗阻部位、系膜改变和梗阻程度与术后结果的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CT诊断的梗阻部位、系膜改变和梗阻程度与术后结果的差异对比

项目

CT诊断

术后结果

t/χ2

P值

梗阻部位

36例

40例

4.325

0.001

系膜改变

34例

40例

3.242

0.017

梗阻程度

32例

40例

2.567

0.025

3讨论

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具有较高的危险性,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MSCT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腹腔内结构的横断面图像,同时DSCT作为一种基于MSCT的创新技术,其特点是在一个扫描仪中安装两套X线管和探测器,能够同时发射两束不同能量的X线,从而获得两套不同能量的图像数据。以及采用西门子新DSCT进行检查,DSCT相比MSCT有以下优势:一是能够提高时间分辨率,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二是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三是能够进行双能量分析,提高对组织和病变的识别能力。DSCT在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方面,有望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腹内疝并发肠梗阻作为一种严重的急腹症,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导致肠坏死、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MSCT还能够评估肠管的血液灌注情况,判断肠管的可保存性,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MSCT在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中的表现及其临床价值进行了广泛研究[5-6]。研究表明,MSCT能够清晰地显示腹内疝的部位、形态、内容物、系膜改变等特征,对于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原因、部位和程度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SCT还能够评估肠管的血液灌注情况,判断肠管的可保存性,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此外,MSCT还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直观地显示腹内疝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外科医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研究分析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0例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了腹内疝的类型、部位、形态、内容物以及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原因和系膜改变情况。发现腹内疝以十二指肠旁疝为主,多于右侧,大小多在5cm以下,形态以环形和球形为主,内容物以小肠最多见;肠梗阻部位以回肠最多见,程度以完全梗阻为主,原因均为疝囊压迫。系膜改变类型多样,程度以中重度为主,与肠梗阻严重程度相关。还发现,CT诊断的梗阻部位、系膜改变和梗阻程度与术后结果的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T诊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这表明MSCT是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有效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深入探讨MSCT在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中的表现及其临床价值。研究结果将为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诊断依据,有助于提高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同时,本研究还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MSCT在腹腔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领域,为未来的医学影像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本文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仅有40例患者,可能存在偶然性和选择性偏倚,影响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二是本研究的设计为回顾性研究,存在观察性偏倚和干预性偏倚,影响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三是本研究未对DSCT的双能量分析进行详细的探讨,未能充分发挥DSCT的优势,影响结果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增加样本量,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试验,以提高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推广性;二是采用更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对CT图像进行更精细的分析和处理,提高结果的精确性和灵敏性;三是探讨DSCT的双能量分析在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方面的应用价值,如对肠管的血液灌注、肠管的可保存性、肠管的坏死程度等进行更准确的评估,提高结果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综上所述,MSCT是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有效方法,能够准确判断梗阻部位、系膜改变和梗阻程度,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DSCT是一种基于MSCT的创新技术,具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更低的辐射剂量和更强的双能量分析能力,有望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水平和质量,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临床提供了参考,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樊琦,王强荣,成瑶等.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3,24(04):295-297.

[2]贾艳荣,张浩亮,张凤翔等.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腹内疝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15):149-151.

[3]彭诚初,陈焕群,钟桥维.多层螺旋CT在腹内疝分型、分级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07):1217-1220.

[4]田静,王效岗,刘晓梅.腹内疝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效果探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1):1872-1874.

[5]邓志凤.多层螺旋CT的不同组合后处理技术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5):187+193.

[6]苏庆武.腹内疝病理基础及分型的多层螺旋CT诊断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6):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