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县幼儿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616550
摘要:在幼儿教育期间,合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其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其内涵非常丰富,为此,幼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年龄段特征和认识水准,并根据启蒙课本,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加强孩子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幼儿教育;实践
1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概况
1.1悠久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延绵五千年的文明史成就了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勤劳智慧、创造力和坚韧精神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诗词曲赋,从传统艺术到哲学思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
1.2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传统的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些价值观念强调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重视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忍让等美德。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仁爱、孝顺、勤劳和谦虚等品质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风貌。
1.3艺术、音乐和戏曲等文化表演形式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艺术、音乐和戏曲等文化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传统的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形式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都有独特的韵味和感染力。戏曲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古老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语言和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情节来传递文化价值观念。通过在幼儿教育中引入这些文化表演形式,可以激发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2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1幼儿发展的关键阶段
幼儿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他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阶段主要包括婴儿期和学龄前期。在婴儿期,幼儿快速发展身体和感知能力,建立亲子关系和情感基础。而学龄前期则是幼儿认知、语言、社交和情绪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幼儿的大脑发育迅猛,丰富的学习经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2幼儿教育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幼儿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幼儿教育,我们能够向幼儿传授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帮助他们建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传统的价值观念、艺术形式和历史故事,幼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纳入幼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幼儿园教育包含多种活动和内容,如户外活动、区域活动和语言学习等,将这些内容纳入其中可以丰富幼教资源。幼儿园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各种教育活动,并使用多媒体工具来生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故事,将民间艺术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策略
3.1结合德育教育内在机制,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框架
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德育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可以窥见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应重视幼儿思想品质与道德行为的培养,真正为孩子成长奠基,同时要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课程体系完善的园本课程。而基于传统文化的园本课程体系就是建立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之上。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是甄选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首先,德育课程框架的搭建应围绕传统文化认知、实践等方面进行,以确保所选择内容符合德育要求;其次,应用好蒙学读物、古诗词、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资源开展德育教育,并做好提炼升华,确保所选内容与课程体系吻合;最后,分层设计德育教育课程,使其指向不同的教育目标,具体可以从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理解、感悟和内化等层次入手,构建结构清晰的园本课程框架,推动两者相互推进、相互融合,使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于幼儿德育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3.2依托传统节日,增强幼儿参与感
生活本身就是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涵盖了人文、信仰、天文等内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被人们赋予了诸多特殊的含义,与日常生活有着些许差异。比如中秋节月饼象征着团圆;除夕夜守岁表达着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端午节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等习俗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事事顺意、去邪祟、攘灾异”的向往;重阳节登高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了能够让幼儿感受到传统节日与平日的不同,可以营造出节日气氛,让幼儿亲身参与其中。如,幼儿园可以在清明节前夕,在确保活动安全的基础上,制定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幼儿到烈士陵园为革命先辈献上小白花;端午节组织幼儿制作艾草香包、包粽子;春节前夕用具有春节元素的物品装饰教室。通过幼儿的参与和实践,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审美情趣,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感,让幼儿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3.3拓宽融入渠道,借实践传承中国故事
面向幼儿传承中国故事,有助于根植文化自信,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每年幼儿园都会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利用好这一契机,带领幼儿走向大自然、走进博物馆,开拓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带领幼儿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不一样的民俗事象,近距离与民族文化接触。参观完后,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角色,由幼儿自行制作、装扮,孩子们乐此不彼。近年来,中医药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千百年来造福着广大国民,依托当地中医药材特色资源,带领幼儿感悟中医文化,激发幼儿对中医药的好奇与兴趣。回到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活动,组织幼儿制作山楂,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进步。
3.4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教育成效
让幼儿感受文化魅力,并自觉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精心设计,还需要家庭的有效配合,确保幼儿在学校与家庭环境中行为统一,共同促进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汲取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成效。对此,幼儿园也要重视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园共育活动。如开展家风家训传承活动。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诵读经典,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财富,从经典中感悟家风力量;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每周开设一节传统文化诵读课,确保诵读质量。每学期定期组织召开“崇德悟道做人”传统讲堂,邀请家长参与,通过家校联手共同向幼儿传递传统文化;还可以组织开展“弘扬良好家风,争当文明家庭”活动,幼儿教师深入到幼儿家庭之中,收集好的家风家训,评选出家风传承标兵家庭,通过活动真正在幼儿内心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4结束语
综上,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可以丰富幼儿的认知,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怀;开阔幼儿视野,影响智力发育。我们要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传播,激发幼儿兴趣;做好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联系,助力于家校共育;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增加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幼儿教育的始终,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霍力岩,龙正渝,高宏钰,杜宝杰.幼儿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成效、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22(05):74-79.
[2]陈国琴.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融合[J].职业,2021(2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