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崇左凭祥供电局
摘要:电力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化进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已经进入稳健发展阶段。电力企业需要在当前的电力生产、管理以及服务工作中提高对安全用电环境建设任务的关注度,在电力用户用电管理工作中寻求技术突破,实现对电力事故风险的有效识别与精准规避,为电力用户提供安全的用电条件。本文立足“互联网+”技术背景,分析电力用户存在的用电安全问题,而后提出了应用智慧用电监控系统、加大用户供电电源监管力度与落实联动工作机制的安全用电管理对策,以此来为规范用电环境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用户;安全用电
电气事故对于电力用户的生命安全有相对严重的威胁,触电死亡在全部事故死亡中的占比也比较高,若因电气事故而引发火灾,则会引发重大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对电力用户用电情况进行高度关注,并落实对其安全用电管理工作,将安全工作安排到电气事故发生的事前阶段,遵循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随着“互联网+”时代降临,电力企业可借助先进技术来提高安全用电管理水平。现探讨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电力用户安全用电管理工作。
1电力用户安全用电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管理层面问题
随着国家逐步提高对安全用电等社会性安全问题的关注度,电力企业也加大了电力用户服务与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然而部分电力用户侧的配电室与变电站仍旧存在运行规程缺失,专业电工配置数量不足、不规范上岗等情况,用电技术人员未及时接受安全用电与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导致用户欠缺应有的安全用电意识,对于用电工作的管理相对松懈,未能够及时发现与处理用电安全隐患。从应急预算管理机制的建设情况来看,不少电力用户并没有按要求制定停电应急预案,应急演练活动也没有定期推进,若发生停电等用电事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正确应对。
1.2技术层面问题
部分变电站与受电设施未得到及时的维护与管理。用户在对变电站以及受电设施进行安装与建设时,采用的标准高低不一,随着使用时间增加,电力负荷不断增大,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再加上设备调试、检修与维护工作没有及时展开,电力事故发生率随之增加。结合用电检查情况可知,非电性质安全风险也需要得到关注。不少电力用户没有配备用电安全器具,还有部分电力用户出现了减配的情况,很多电力用户虽然按照要求配备了安全器具,但是未及时进行必要的电气试验,应急保护也没有落实到位。电气操作期间有引发反送电事故与触电事故的可能性[1]。从用户自备应急电源的情况来看,有电力用户并未按照保安负荷容量的配置要求进行电源配置,有较大的随意性,甚至有用户不了解保安负荷的相关知识。
2基于“互联网+”电力用户安全用电管理
2.1创新用电检查监管手段
电力企业可建立“互联网+”电力安全检查的工作模式,依托智慧电力安全管理平台来辅助日常性的用电监管工作,依靠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对配电系统各个关键节点处的电压、温度、电流等技术参数展开全天候、不间断式的实时动态监管。
电力企业应将营配贯通系统、GIS系统、用电信息获取系统与特殊用户管理系统相连接,并将专业化监测采集装置安装到用户变配电所中,对处于运行状态的配电设施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全面、完整采集,平台可提供电能质量评价、视频监测、安全用电监管、记录异常事件、控制电力设备、生成用户用电报告等多种功能,以此即可实现对安全用电风险的识别与预测,当出现用电事故前兆时,系统能够智能化地发送警报信息。在日常电力能源应用过程中,系统还可以自动感知设备运行状态并做出科学评估,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电力企业以及电力用户。停电复电通知、隐患检查督办、用电隐患通知以及停电预警等信息均能够以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发送至电力用户端,电力用户与电力企业在日常用电监管与检查工作中的联系将更加紧密[2]。用户在获取访问权限之后,可直接登录手机、计算机等多种终端设备,对电力设施运行数据进行访问,对自动告警信息进行接收,立刻消除隐患,尽量避免发生电力事故。
建立智慧全景感知电力运维管理与服务体系后,电力企业可以将原本的被动故障处理模式转变成主动故障检测,为电力用户的日常用电安全提供更加强而有力的保障。借助提前预警的功能,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停电事件的发生与持续时间得以缩短,故障抢修时间同样有所缩短,用电管理方面的人工成本下降,用电管理效率持续提升,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大幅降低。电力企业还可借助用电安全管理平台提供的查询与记录功能,对以往的报警记录以及历史故障信息进行查询,从而对多种场所的电力安全情况进行判断与分析,依托这些数据来进行用电管理决策。比如,有电力设施在运行期间出现的报警情况超过一百多次,电力企业经过分析后,发现该地电力线路出现负荷不足的情况,需要进行扩能改造。
2.2规范电源设备配置
针对电力用户在自备应急电源以及供电电源配置方面的问题,电力企业需要依靠“互联网+”的工作模式加强监督与管理力度,以此使电力用户增强面对电力突发事件时的应急自救自保能力,推进自备电源配置情况的常态化管理,以此实现对次生灾害情况的有效预防,切实针对社会公共安全展开有效维护。在此项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用电安全管理范围内的重要电力用户,包括供电断电事故中可能会严重破坏社会公共秩序、造成过大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人身伤亡等情况的用电场所与用电单位。在用电管理中,需要根据用电信息管理平台反映的数据来及时安排达标检查工作,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除了指导其正确配置自备应急电源之外,还应对运维资源专业资格以及代维单位资质进行审查,定期展开用电业务培训与专业化指导。当重要与高危电力用户产生业扩业务后,应督促其提供设备允许供电中断时间、负荷特性以及负荷明细等与电力使用安全相关的信息,引导其对生产负荷、生活照明负荷、可错避峰负荷与保安负荷进行精准区分。
2.3完善联动工作机制
电力企业依靠“互联网+”用电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了“人防”式监管手段向“技防”式监管手段的有效转变,构建了智慧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全新用电治理模式。为用电安全管理工作夯实技术基础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出管理机制的刚性管理效能,以此进一步增强用电安全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程度。电力用户、供电企业与当地政府管理职能部门需要持续落实三级信息传递机制,供电企业在用电信息采集平台等系统的支持下,周期性地落实用电检查与指导服务等工作,帮助电力用户识别安全隐患,并引导其完善电力隐患治理方案[3]。电力用户需履行自身在用电安全中承担的责任,按照电力企业下达的治理时间以及治理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及时展开安全用电调整工作。电力企业需要将一定时期内的用电安全督办结果向上级管理部门上报,再由消防救援大队、市场监管局以及地方房管中心等相关部门共同完成电力安全联合检查工作,面向居民生活、商超、高层住宅区等重要用电场所,对涉电隐患进行严格排查,下发告知单,通过报告的书面形式呈报至政府部门,以此来确保电力隐患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3结论
电力企业面对当前电力用户在日常用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用电管理模式,针对电力线路与设备出现的漏电、过电流与异常升温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根据电力运行状态安排运维等干预工作,提高电力隐患治理工作效能,以科学技术为用电场所安全管理工作赋能。同时还应切实执行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建设以及规范供用电秩序,对电力用户的基本用电权益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彭志峰.10kV用户的用电安全管理措施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22):191-192.
[2]史慧敏;卢沉.高压用户用电安全检查工作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345.
[3]姜涛.用电检查中窃电与违约用电的管理途径[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2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