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4
/ 2

戚继光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范厚广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委党校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为明朝抗倭斗争和边防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分析戚继光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戚继光精神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戚继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戚继光精神;历史背景;重要意义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为明朝抗倭斗争和边防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分析戚继光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戚继光精神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戚继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一、戚继光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明朝中期的朝贡政策和海禁

1.明朝中期的朝贡政策变化。

朝贡体系是中华民族睦邻友好、和而不同“家天下”意识的重要体现,是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主要核心的政治秩序体系。朝贡体系与帝国主义的武力征服、殖民统治相比较,不诉诸武力使对方诚服而更显文明。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范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郑和下西洋时放开的也只是朝贡贸易。明嘉靖二年(1523),日本到宁波进行朝贡贸易的人员发生了内讧,世宗大怒,下令废止市舶司,禁止对日贸易。随着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明朝中后期,西方文明开始反超中华文明,中国式朝贡已经逐渐失去“宗主——藩属”的实质意义。历史证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基础之上,向海而生,开放繁荣,文明互鉴,才是国家和平富强之路。

2.明朝中期的海禁政策变化。

对外贸易的禁止和海外贸易的巨大利益,造成走私猖獗,海盗和倭患日重,海禁政策也愈加严厉。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为代表的抗倭名将浴血奋战,消灭倭寇,恢复了沿海的和平,为海外通商创造了条件。1567年明朝政府调整了海外贸易政策,部分开放海禁,允许在福建月港出海,准贩东西二洋。长期处于非法的私人海上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史称“隆庆开关”。当时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瓷器等商品深受各国欢迎,成为世界最大的白银流入国,中国为中心以白银为结算方式的世界市场体系开始形成,影响深远。

(二)明朝中期的沿海倭患和北方民族冲突

1.明朝中期沿海倭患。

1316世纪,日本武士、浪人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得到日本封建主支持和怂恿,劫掠中国沿海,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正统四年五月,数千倭寇突袭临海桃渚,攻破城池,大肆抢杀,积骸如陵,流血成川,城野萧条。明朝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一方面,日本处于纷乱的战国时期,倭寇武装集团得以发展,倭寇又与海盗相勾结,势力壮大;另一方面,明朝政治黑暗、海防废弛,不能有效抵御倭寇侵犯。严重的倭患给百姓带来灾难,禁绝了海外贸易,造成国家社会动荡。

2.明朝中期北方民族冲突。

明朝取代元朝后,蒙古族退居草原和漠北,单一的畜牧业和简单的手工业使蒙人的生活常陷于困境,粮食、铁器、丝布等物资紧缺。朝贡和边贸畅通,则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边境相对安宁;朝贡和边贸禁止,则民族关系紧张,蒙人南下劫掠成为明朝的心头之患,史称“北虏之患”。随着明朝政治腐败程度加深,边防力量薄弱,“北虏之患”加重。九边九防之一的蓟镇,作为京师的门户,是明朝北部的边防重地。嘉靖年间,鞑靼诸部屡屡入犯,明王朝的军队抵挡不住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率兵攻到北京城下,明军毫无斗志,各路“勤王”之师也怯懦不战,鞑靼军队在北京周边劫掠后退去,史称“庚戌之变”,严重威胁京师安全。

(三)明朝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心学影响

明朝经“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文武大臣两次断层,由盛转衰,对蒙古态势由进攻转为防守。嘉靖帝迷信道教,不视朝政;首辅严嵩结党营私,聚敛民财;官僚贪污成风,搜刮百姓;社会矛盾尖锐,民生多艰;重文轻武,军备废弛;南倭北虏,边防海防紧张。一方面,国家危难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另一方面,政治黑暗,是一个英雄难展宏图受到打击和压抑的时代。政治社会问题尖锐催生了以张居正为代表的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军事改革,“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政策的实施,打击了王室、豪强和守成官僚,缓解了社会矛盾,财政状况改善,国防力量加强,国家危机得以缓解。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王守仁的“阳明心学”的影响日益扩大,“致良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日益成为众多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的追求,学而知,起而行,知识分子的道德意识和担当精神得以彰显,滋养了戚继光、海瑞等一批个性鲜明、敢于任事、坚持自己政治理想的朝臣和士人。

二、弘扬戚继光精神的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戚继光在外敌入侵、边防废弛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南战北守,外杀内和,扫平了沿海倭患,维护了边塞安宁。“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矢志报国、保境安民、使命担当是戚继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回顾历史,观照现实,远眺未来,传承和弘扬戚继光精神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戚继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爱国、尚德、为民,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一贯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戚继光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动写照。戚继光和岳飞、杨业、文天祥、于谦、苏轼、苏武、王阳明等一样,是中国古代民族脊梁的代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勇于担当。

(二)戚继光精神是个人成长成才的优秀典范

戚继光的矢志报国、百折不挠对立志成才的启示,勤学苦练、崇德律己对加强个人修养的启示,务实担当、追求卓越对成就事业的启示,都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镜鉴。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只有具备强烈的爱国情怀,才能有无畏的勇气战胜各种挫折诱惑,在国家强盛、人民安康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培养造就时代新人,必须坚定信念,立报国之志,在提升境界中明确方向;必须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在为民服务中践行使命;必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在敢想敢干中走在前列;必须修身律己,知行合一,在不断超越中提升自己;必须勇于担当,拼搏奉献,在不断奋斗中成就大我。

(三)戚继光精神是时代发展进步的重要借鉴

1.戚继光精神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爱国主义教育要齐抓共管、严密细致、文化浸润、浓厚氛围,当前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虚化、不平衡、不严密、不系统的现象,要借鉴戚继光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实践,加强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是戚继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造就了信念崇高、理想远大、超越个体和眼前、无私无畏的光辉一生。

2.戚继光精神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启示。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戚继光在军队建设和战略谋划上有着深刻而系统的见解,是一切为打赢的现代化军队建设的重要借鉴。明朝中后期的海防、边防形势变化和戚继光的战斗人生启示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就没有和平生活,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就得不到保障。要居安思危,把国防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压倒性态势,赢得战略上的主动,才能以战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赢得持久的和平安宁。

3.戚继光精神对民族融合和国际争端解决的启示。戚继光北方戍边,以守为主,不战而胜,促进民族融合,适成中国之大;南方抗倭,大创尽歼,杜其再至,为隆庆开海创造条件。新时代的今天,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国际合作和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