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党校,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一特色和风格与马克思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对中国革命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需要我们去研究、分析和吸收。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使之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既要汲取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有益成分,又要把其中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既有相互联系,也有各自独立的领域。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其基本精神是天人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生命力,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传统哲学是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矛盾,这些矛盾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核心。随着这些新矛盾的发展,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考察。他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个人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不能和谐统一起来的。如果这种不和谐现象存在的话,那么,这种不和谐就会直接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关于人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过去几百年里,一切进步和一切革命运动,实际上都是人类社会本身的运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国传统哲学是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对它的研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而应将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只有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发掘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益的内容,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
(一)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契合
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非常丰富,但被忽视的是,其中有些思想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萌芽。这些内容包括:第一,“气”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第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发展;第三,世界是一个永恒的、不断变化的过程;第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语)。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关于世界是永恒存在着“气”、“阴阳”、“五行”等物质基本粒子及其运动规律的观点,与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例如,《易经》中的“易”与《老子》中的“道”都认为世界是永恒存在的,都包含着世界的本原(或本体)、世界的构成原理(或规律)等哲学问题;《易经》中的“易”字,“易”就是变化、运动、发展、转变。
(二)马克思的辩证法与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契合
马克思的辩证法与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科学,它说明了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辩证法是以矛盾为核心,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根本法则。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矛盾。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思维方式在《易经》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易经》把阴阳看作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认为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体现了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等观点都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社会历史观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社会历史观是一致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结,中国传统社会历史观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两者都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但是,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方面内容没有被马克思哲学所吸收。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到这一点,而且要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研究和总结。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四、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同时代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为根据,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理论品格。从理论形态上讲,它既是马克思哲学的对立面,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自身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且在新时期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我们党指导思想以及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论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基础、理论目标、理论立场、理论方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故乡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必须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积极因素,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参考文献:
[1]郭燕斌.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J].大学,2021(50):36-38.
[2]姜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