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山东济宁 272000
关键字:高职院校 辅导员科研能力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也呈现出更为复杂、更富有挑战性的新局面。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不断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这就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为例,调查辅导员科研水平现状,分析制约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因素,并提出可行性路径。
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随着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潜质暗长。社会环境的复杂与多变,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矛盾和问题突出。伴随着不断扩招,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心理等问题逐渐凸显,这是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提升理论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实现从“经验型”到“专家型”的转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情况现状
本作者以问卷星的方式,发放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共217份。样本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之间,属于中青年群体,且女性参与度较高。问卷数据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
(一)辅导员队伍年轻化,且职称较低,科研成果较少。
通过辅导员工作年限的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辅导员的年限较短,3年以下的人数占到了近70%,而辅导员的年限在9年以上的人数最少。在样本中,助理讲师的人数占比最高,占比78.65%。参与近五年的课题和发表省级以上论文两个问卷选项中,超过82%的人选择了3项以内的课题,只有大约11%的人选择了4项课题,剩余的约7%的人选择了5项以上的课题;大多数人(89.89%)在近五年内发表了3篇以内的省级以上论文。
(二)科研能力自我评估较低,但有强烈的提升的愿望。35.96%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科研水平较低;58.4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科研水平一般;只有5. 62%的辅导认为自己的科研水平较高;没有辅导员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非常高。所有辅导员都选择了非常希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选项。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囿于日常事务,精力有限,科研时间无法保证。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一员,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职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九项,辅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组织学生文体活动、参与学生管理、协助开展学生志愿服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部门的工作要求,都需要辅导员带着学生来落实,就形成了“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而辅导员们则处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状态。日常事务的繁琐导致辅导员身心疲惫,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梳理、研究。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个体科研素质缺失。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个体自身科研素质缺失是影响其科研能力提升的决定因素。
1、科研意识缺乏,没有科研积极性。
很多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存在误区,认为搞科研,那是专任老师的任务,自己只要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其实一直扮演者“保姆”、“调节员”、“督导员”、“报表员”的角色。在具体工作中,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论高度的意识,导致了重“实践”轻“理论”,能武不能文。很多辅导员认为,只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完成、学生的安全工作不出问题,就万事大吉了,没有有意识地去寻找指导辅导员工作的理论根源。久而久之,逐渐对自我的认知也出现偏差,认为自己做不了科研,只要把具体事务做好就算把工作做好了。
2、跨学科科研存在障碍,基础理论薄弱。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比较杂,辅导员在入职或者转岗从事辅导员工作时,并没有要求一定是思政专业,所以90%以上的辅导员是理工、工科专业。非思政专业的辅导员,要跨学科做科研,实际上是存在障碍的。首先,他们没有扎实思政理论功底,其次,文科与理工科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也成为辅导员对科研工作望而生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科研意志薄弱,成就感的缺失。
坚定的科研意志能够帮助辅导完成科研活动。但是据调查,只有不足一半的辅导员具备比较坚定的科研意志。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半以上的辅导员会有逃避的心态,只有一少部分辅导员能够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勇于解决问题。通过访谈发现,很多辅导员从项目申报就缺乏信心,每一步都摇摆不定,总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甚至想中途放弃。因此,有很多辅导员,经验丰富,但看到别人的科研成果,很能让他产生共鸣,辅导员个人却不能独立去完成一个项目。
(三)辅导员科研外部环境不够友好。
1、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科研工作重视不够。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事务管理。日常事务与科研工作的距离太大,因此没有为辅导员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2、从职称评聘制度上来看,对辅导员搞科研缺乏激励。 大部分学校的职称评聘政策对辅导员和专任教师的要求,是有差别的。其次,在学院科研立项,从院级到市级,甚至省级,辅导员的科研项目很难脱颖而出,大大打击了辅导员进行科研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根本在于不断的进行科研实践。因此,探讨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建议还应还原到如何有效推动高校辅导员进行科研实践中去探寻。本文认为应该从制度保障、平台支持、环境拉动以及辅导员主体发展四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制度保障。
首先要健全辅导员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指标体系。其次,完善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培训培养制度。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科研基础的辅导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培训,保证培训效果。以往的培训是面向所有教职工的培训,培训内容过于宽泛,与辅导员的差异性需要存在矛盾,效果不理想。再次,要科学建构辅导员科研成果的评价激励制度,激发辅导员个体进行科研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其增强科研意志,能够完成申报项目,获得成就感和效能感。
(二)搭建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科研平台是高校辅导员进行科研实践的重要载体,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因此,有必要搭建与高校辅导员科研工作紧密联系的一体化平台,为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助力。目前国家级课题设有辅导员科研专项,但是数量有限,难度较大,因此,为了助力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学校也应该设立辅导员专项课题,慢慢培育,逐级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其次,学校科研处组织专家指导,根据需要,以团体或者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取得实效。此外,辅导员群体,可以举办校内的论坛或者学术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四)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主动性
但作为能动的个体,科研能力的发展只有基于强烈的自主发展需求和意愿,才有可能自由、持久而富有创造性。因此,发挥辅导员个人的能动性,才是硬道理。首先要转变科研认知,辅导员也需要科研,也能做出高水平的科研;其次帮助辅导员提升理论水平,结合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方面加强理论学习,为科研打好理论基础;再次,培养辅导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在日常工作中养成知识积累,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困境与突破路径的探索 王阿凡[J] 学园2020(29)
[2]新时代地方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邓军彪[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1(1)
[3]多学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侯士军 [J] 辅导员新论 2017(3)
[4]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韩丽娜 [J]中国市场 2018(3)
[5]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姜卓茂 [J] 广西教育 2020(9)
[作者简介]
宫玉娟,1977年3月,女, 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宁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