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路径研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路径研析

侯丹

身份证:362101198307053919

摘要: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已经迈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业内人士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关注度日渐增长,迫切需要积极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手段,将建筑工程行业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在此基础上推进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建设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水平,更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工程项目文化氛围,以此促进建筑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的关键价值,并提出了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精细化管理

引言

  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近几年涌现了一大批有实力的建筑工程企业,在逐渐完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为企业创造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不少业内企业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为了确保企业可以在激烈的行业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并且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发展能力,必须突出建筑工程管理的先进性、可行性与优越性,加快现代化、精细化建设进程,并将其作为促进建筑工程企业改革升级的必然要素,更要视其为推动建筑工程行业转型升级,以及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各大企业的组织管理人员,要持续、深入研究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建设发展的实践道路。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的关键价值

建筑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管理优化、企业管理能力升级、建筑项目品质提升等方面入手,力求在短时间内,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发展新路,更好地实现建筑行业短期的发展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这不仅给很多业内企业提供了创新发展思路,也为不少建筑工程企业明确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但如何能够找准建筑工程企业战略发展的起点,便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下足功夫。

从当前建筑行业总体发展形势来看,不少大中型企业已经认识到实施“坚持理性经营,品牌经营与精英拓展的经营策略”的必要性,并且已经将其作为企业切实提高自身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举措。此外,建筑工程企业积极开展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建设,可以明显增强企业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与影响力,有助于良好企业品牌形象的建设与推广。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入先进的施工技术与管理理念,突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核心作用,加快现代化技术与建筑行业的全面融合,能够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行业现代化、精细化协同发展,这对于促进建筑工程企业健康、平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加快建筑行业转型发展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除此之外,加快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的高水平建设,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环节融入现代化、精细化管理体系,有助于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不受影响,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投入。而且对工程项目施工成本采取现代化、精细化管理措施,能够更具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施工活动,避免各类施工资源的闲置或者浪费,从而为施工企业的高质量经营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另外,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顺利实施,还可以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强化各项管理制度的作用与价值,让每个施工人员都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同时,显著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1]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的现代化、精细化发展意识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较长,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繁多,施工流程复杂,为了体现出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与价值,在推动这方面现代化、精细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筑企业每个人员参与其中,更要在企业内部形成稳固、长效的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精细化建设发展意识。为此,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等建筑工程领域的相关参建人员,都应当清楚认识到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精细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持续加深对现代化、精细化的建设研究。与此同时,建筑工程企业的内部人员,还需要将现代化、精细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意识与理念,逐渐渗透进入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造活动中来,从而大幅提高企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不受影响。

(二)强化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体系建设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企业能够展现出更强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效益,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以此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各个环节的管理能力,深化建筑工程管理责权,让建筑工程管理每一项责权都能够落实到位,从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与方案确定环节,一直到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围绕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施工成本、施工效益等方面展开细致而又全面的管理工作。在建设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体系时,应当着重考虑如何更高效的运用建筑行业当前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更要分析和探索如何引进更具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手段,通过构建“建筑工程管理智慧平台”,打破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在建筑工程管理环节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提升各类数据信息资料的交互共享效率

[2]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建造实际情况,制定现代化、精细化管理方案,落实现代化、精细化管理模式,突出现代科学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比如,企业可以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BIM技术等先进的技术融入建筑工程管理活动中来,突出对施工环节各类问题的“预防性”管理功效,积极制定应对各类施工问题的处理方案。而且在现代化、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落实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成本的管理力度,尤其要做好各类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和贮存管理,运用现代化仓储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贮存成本。比如,为了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企业可以构建“施工材料进出库系统”,各个施工单位或者施工小组在领取施工材料时,要出具项目工程单,在工程单上明确标注需要用到哪些类型的施工材料,更要体现出这些施工材料的品名、型号、数量等重要信息,改变过去施工材料“随意”出库的管理办法,以此提高对建筑施工材料的管理能力,进一步控制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最终体现出现代化、精细化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价值与功能。

(三)突出建筑工程管理的制度优化与组织建设成效

建筑行业之所以大刀阔斧推进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建设,其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建筑工程管理责任,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效,让各项管理制度可以顺利落地并展现出较强的执行效果。为此,建筑工程企业应当对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管理措施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调整,确保其能够完全适应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建设需求,构建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环境。

建筑工程企业要对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责任体系进行现代化、精细化调整,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和管理,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意识与能力,从而增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效果。建筑工程企业应当尽快调整奖惩机制,突出奖惩管理机制的现代化与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水平。通过对每个管理人员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业绩进行考核评价,将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施工成本等方面作为管理人员业绩考核的重点,再配合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及时发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不足问题。与此同时,建筑工程还应当单独成立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协调和管理工程项目的具体开展情况,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与效率[3]

在推进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完善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建设,让各项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全面提升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与沟通能力,比如,项目施工部门、工程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质量检查部门、现场监理部门等。

(四)始终坚持“多元效益”建筑工程管理基本原则

建筑工程企业在围绕建筑工程管理推动现代化、精细化管理体系的优化建设时,要以追求“多元效益”为基本原则。为此,企业应当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是确保建筑工程管理整体效益达到最高水平的基础所在,只有让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达到新的高度,才能让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事半功倍[4]。此外,企业还需要稳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生产力水平,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需求的战略发展目标,持续优化调整企业生产模式,对现有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调整,着重增强对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各类资源合理性配置,力争在建筑行业打造极具品牌效应的建筑工程企业。

三、结语

对于建筑工程企业的高水平经营发展来说,无论是建筑行业的转型或者升级调整,都必须依托积极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措施,从建筑工程的各个管理环节入手,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精细化及可行性水平,真正发挥出建筑工程管理的自身作用与价值。为此,企业应当做好内部宣传,提高管理人员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创新发展意识,更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施工技术,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中,深入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逐步提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养,从而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有序、平稳、高效推进。

参考文献:
[1]贾治邦.精细化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1(14):112-114.

[2]李晓林,徐伟,冯勇.简析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1,19(16):152-153.

[3]王睿.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要点探析[J].房地产世界,2022(20):91-93.

[4]叶小路.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要点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11):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