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斜塘
【摘要】当陌生图像出现时,学生为何会觉得这样的作品“不好看”“难看”,甚至产生“为什么老师还要给大家看”的负面情绪。其实这些都取决于学生审美认知缺乏生活经验的迁移,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画面风格,往往会产生“陌生感”“抵触性”,所以会认为这样的画面是“不好看”的。所以本文学用陶行知生活教育,以学生感到陌生的图像——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为例,简要论述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绘画欣赏、视觉经验、审美认知
一、视觉经验的隔阂使图像缺乏生活化的理解
1.《鹿王本生图》
敦煌壁画对于苏州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比较陌生的,以敦煌壁画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鹿王本生图》为例来进行生活化的绘画欣赏,即是对老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负责。《鹿王本生图》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时期的壁画,以横幅长卷形式连续画出佛的前身九色鹿王故事的八个情节。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传说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脱,后来成了“佛”。“鹿王本生”说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
2.视觉经验隔阂
《鹿王本生图》中粗犷的壁画图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与过去所熟悉的视域完全不同,所以以往熟悉的视域在这时候便会自动关闭,打开的是另一个完全陌生的视域,这样的知觉属于视觉经验的隔阂。而对于陌生的视域,学生并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心理上,陌生的视域会让学生有种 “我没见过” “我不擅长”的自我心理暗示,所以有时候视觉经验隔阂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情绪。学生的眼睛在接受图像的过程中,图像形态陌生视域造成的隔阂,严重影响其审美判断与美术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一开始面对《鹿王本生图》,会觉得这样的作品“不好看”的原因。打破视觉经验的隔阂,便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鹿王本生图》的主要方法。如何打破视觉经验的隔阂,也成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如何打破视觉隔阂,建立新视域 ,形成新的审美认知
1.在陌生视域中寻找视觉共通点。
尽管《鹿王本生图》的图像风格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视域,但里面一些具体的形象,学生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觉经验区分出人、动物、建筑和景物的形象,我们把这种与以往熟知视域不同,但是又有以往视觉经验的共同之处的地方称之为视觉共通点。
2.捉住视觉共通点,引发新的视觉经验,建立新视域。
视觉共通点,是打破视觉隔阂,建立新的视觉经验的一大助力。欣赏《鹿王本生图》,老师可以抓住是觉得共通点,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学生视域习惯的方式,将具体形象单独拉出画面让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猜测。让学生可以通过以往的生活经验参与画面的构成。例如,看到带戴王冠的男女,可以猜测他的身份为国王、王后;看到跪下的人,可以猜测其为平民或仆从;看到手拿武器的队列,再结合之前人物的设定,可以猜测为国王的军队等。有了形象的定位,新的视域就形成。新视域的建立,为《鹿王本生图》的欣赏提供了基础。
3.迁移生活经验,引发视觉诱惑。
那这么多的形象置于同一个画面上,想要讲述的又是什么故事?这样的问题自然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此刻学生的视觉心理就产生了一种比较强烈的“期待视域”,此时的期待,是指学生对于《鹿王本生图》故事的反应心理、预先判断、语言和其他行为总和的知觉心态。至此,视觉诱惑产生。这时再看《鹿王本生图》,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测画面故事。学生根据什么猜测?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就是学生的故事素材,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主导再去欣赏《鹿王本生图》,学生会产生一种将自己置身于这类视域中进行冒险的感觉,这也是一种视觉跨越的知觉体验,即新视域中的知觉体验。
三、完善审美认知
1.学生审美经验的形成
小孩子的心理知觉状态,其感觉往往成为审美经验的理想标准,孩子们这种感觉不仅具有新鲜性和意义的丰富,而且,小孩子初次见到而感觉新鲜的事物,同样也能够使成人艺术家重新发现并回忆起自己内心过去的经验。所谓艺术的返璞归真,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但是,仅仅对事物具有新鲜感、敏感性,还并不是就具有审美的深刻性,包括使用令人惊讶的手法再现另一世界,这都是不够的。审美心理知觉的发生还需要另一个并存的因素,那就是要打开自己内心深处通向重新发现被湮没的经验的大门。这样,才构成审美活动的全部深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
2.利用发现的敏感性,完善审美认知。
发现的敏感性是指学生的眼睛具有敏感的视域知觉,能够随时打开自己的视域,以吸收其他同学的视域,并通过新的视觉经验来纠正自己的视觉期待。这样,学生能够在认同他人的基础上同时重新认识自己,包括认同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知觉水平。 根据学生发现的敏感性的特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讨论、分享和师生互评的环节。例如,《鹿王本生图》的欣赏,学生在建立新视域后,确立了很多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发视觉期待,迁移生活经验,串联形象形成故事。但学生联想到的故事难免会有所遗漏,或出现一系列的逻辑问题。但经过讨论后的分享,故事的完整性会提高很多。再经师生的互评环节查漏补缺,故事的逻辑会更加严谨。如此,教师可通过诸多的教学环节,围绕刺激学生眼睛反应的敏感性,强化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触及学生的心灵感受。
四、总结
总之,小学美术欣赏课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视觉经验的隔阂容易使图像缺乏生活化的理解,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是教师如何打破视觉隔阂,建立新视域 ,形成新的审美认知便是欣赏课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陌生视域中寻找视觉共通点。捉住视觉共通点,引发新的视觉经验,建立新视域。迁移生活经验,引发视觉诱惑。然后利用学生发现的敏感性,可通过诸多的教学环节,围绕刺激学生眼睛反应的敏感性,强化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触及学生的心灵感受,完善审美认知。
参考文献:
[1]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究[M].李力加.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01):03-06
[2]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M].[德]汉斯·罗伯特·耀斯著,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06)
[3]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 尹少淳.湖南美术出版社 , 2012
[4]小学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J].邵元燕.美术教育研究. 2021,(08)
[5]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优化方案[J]. 陈玉迎. 名师在线. 2020(02)
[6]基于学生知觉经验唤起的小学美术作品欣赏的有效教学探析[J]. 覃铃兰大众文艺. 2017,(12):246
[7]生活化教学与小学美术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_陈超. 美术教育研究. 2020,(05):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