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2

解读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率

李兴为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第五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德育的核心手段。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并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更新和创新,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基础,并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交流,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而且还能增进学生的全面能力和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当前社会对所有教师的使命和责任要求,也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理解并掌握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实现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

一、重新适度编排教材,赋予内容时代特性

虽然教材的构建和设计具有一定的独立逻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固定的逻辑框架和思考方式。为了保证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需要将教材的内容进行联结和融合,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模式,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织。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指导学生有序地学习,并降低由于时间跨度过长导致遗忘学习内容的风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比如:在进行“应对自然灾害”教学时,如果教师仅向学生阐述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河流引发的洪涝灾害,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全面理解洪涝的起源、威胁及防范措施,这是由于教材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如:采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9年贵州水城山体滑坡及2021年河南洪水等自然灾害作为教学素材。通过这些实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自然灾害的性质、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促进学生掌握相应的防范措施。许多自然灾害都具备丰富的视频资源,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灾害,明确其带来的威胁,并探索预防措施和灾害的起因。同时学生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中华民族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所展现的团结协作精神,并对党和政府对公众的关怀和援助有更深的体会。此类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知识和技巧,提升学生的爱国注意精神,同时实现三维教育目标,即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提升。

二、引入情境教学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行动,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才能让学生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运用和强调。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利用实际生活环境作为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反思,阐述观点、表达情绪、提出疑问,并将这些想法融会贯通。这样,学生将能更好地掌控自身的日常行为,并将所掌握的原则、信仰、观点转化为实际行动。

比如:在进行“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并解决餐饮浪费的问题。教师可以实施主题式的教育,将日常生活元素融入教育环境,以激发学生对节俭观念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中的饮食习惯,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饮食习惯,并对学生的偏好、餐饮消耗、餐饮浪费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根据这些日常生活元素,教师可以构建相应的课程,例如借助《悯农》的诗句来阐述珍视粮食的必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食品中的营养与身体发展所必须的营养之间的匹配,从而让学生理解挑食的严重影响。最后,为了使学生们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餐饮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享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餐饮观念,以减少餐饮浪费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规划健康的饮食计划,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教师将提供学生后续执行方案的反馈,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饮食方式,这种紧密结合日常生活的情境式教育方法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能够根据学生的真实反应提供准确的指导,因此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即培养有道德、有法制观念的公民。

三、使用公平开放的评价机制,提升教学实效

课程评价是教育方法调整和改良的关键环节,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学习自尊心,还为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持。教师需要实施公正、客观、全方位的评价,摒弃以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和态度的评价模式。在评价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表现时,应该避免单纯依赖个人主观判断,而是要结合家长的意见、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伴的看法,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为了提升评价的全面性,教师应该转变过去那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更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同时,教师应该重视并利用客观事实和记录的数据,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这样,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公正,从而更加谦虚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批评。

比如:在进行“我能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及学生的观察收集对学生的评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得出对学生的全面平面,促进学生了解自我在别人眼里的印象。同时,学生可以依据个人资料、兴趣爱好、专长优势和性格弱点等因素来进行自我描述,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理解。教师可以从他人和自主评价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短板,并且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同时也要委婉指出学生还有待提升的地方,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诚地接受他人的评价,并积极、公正地参与到对他人的评价中。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得以展现,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人格。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更新对于塑造小学生的品格及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灵活性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同时也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结构化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3,(32):64-67.

[2]李新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3,(2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