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书本去旅行——走近文化印迹》语文学科单元 课时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4

《跟着书本去旅行——走近文化印迹》语文学科单元 课时教学设计

宋民

七宝文来学校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姓    名

宋民

学    校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文来学校

学    科

初中语文

联系电话及邮箱

17621880262

Yuxuan2912@126.com

年    级

八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为主

备注说明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涉及建筑、动物、艺术品三个方面,用不同的说明顺序和方法进行介绍,也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本单元的主题确立为文明印迹,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以“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为核心来安排本专题的学习主要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进行设计,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能够获取说明文的知识和阅读方法,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中华文明印迹”单元主题基础上,设计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拍摄一部微纪录片向《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介绍一处独具上海地域色彩的文化印迹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人文主题为“文明印记”,本单元选文包括五篇课文:《中国石拱桥》是科学性事物说明文,介绍了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抓特点,举例子,体现了前人非凡的智慧与杰出的创造力;《苏州园林》是文艺性事物说明文, 用总分方式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把对建筑本身的说明、历史画卷的描绘和对纪念碑内涵的阐释结合起来,饱含崇敬与怀念之情;《梦回繁华》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几篇说明文风格较为丰富,包含中国建筑、古典园林、具有特殊意义建筑物、艺术画作。这些事物说明文主要通过巧妙的组织结构、综合运用说明顺序、合理使用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使用字词等,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传递的文明印记之美,思考如何使自己成为古老文明的传承者。

该单元写作部分的要求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性文章的阅读与写作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所以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进行单元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学习任务群要求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学业质量要求为:“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再从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经历来看,八年级学生对说明文有一定的了解,六年级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宇宙生命之谜》等课文,能明确文本中的说明对象,已具备一定的说明性文章阅读经验,在阅读时已能基本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说明性文章的写作以前未曾涉及,新课标要求说明文是学生必须学习的文体之一,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亟待提高。

在“中华文化印迹”单元主题基础上,设计本单元的核心任务为:拍摄一部微纪录片向《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介绍一处独具上海地域色彩的文化印迹。下设几个子任务,分别为:任务1.精读课本《苏州园林》,结合《跟着书本去旅行》纪录片关于苏州园林的介绍设计三集海报并撰写解说词;任务2.精读《中国石拱桥》,为节目组设计本文的海报并撰写纪录片解说词;任务3.自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梦回繁华》,掌握事物类说明文的阅读策略,为节目组绘制纪录片各集的思维导图;任务4.拍摄一部微纪录片向《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推荐一处独具上海地域色彩的文化印迹。

2.单元学习目标

(1)阅读说明类文本,学会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说明文特点,理清说明文写作的内在思路和外在结构。

(2)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整合有效信息,还能准确地、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有效地向他人传达信息。

(3)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家乡在建筑、园林、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了解地方文化历史,掌握说明类文章的写作策略。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或表)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学习内容

课时

任务一:精读课本《苏州园林》,结合《跟着书本去旅行》纪录片设计三集海报并撰写解说词。

活动1:根据《跟着书本去旅行》三集内容,设计三集海报,总结苏州园林的基本特征。

总结苏州园林的基本特征、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撰写解说词。

2课时

活动2: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撰写解说词。

任务二:精读《中国石拱桥》,为节目组设计海报并撰写纪录片解说词。

活动1:设计海报,总结中国石拱桥的基本特征。

总结中国石拱桥的基本特征、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撰写解说词。

2课时

活动2: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撰写解说词。

任务三:自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梦回繁华》,为节目组绘制纪录片各集的思维导图。

活动1:结合文本,设计两篇文章的海报,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特征。

活动2根据分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绘制思维导图

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特征、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绘制思维导图。

2课时

任务四:拍摄一部微纪录片向《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推荐一处独具上海地域色彩的文化印迹。

活动1:搜集资料,围绕拍摄对象确定拍摄画面并尝试用说明性的文字撰写解说词,小组合作尝试拍摄。

活动2:对撰写的解说词及微纪录片进行展示,全班依据展示内容评价标准进行评选。

引导学生探寻身边的文明,留下自己书写文明的印记。逐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印迹的认识与理解,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与感受,逐步建立文化自信。

2课时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跟着书本去旅行——走近文化印迹》

——走进苏州园林(2课时)

课型

(勾选√)

新授课√     继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文艺性事物说明文,用总分方式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叶圣陶从小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非常熟悉。这篇文章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并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引领我们体会古代园林艺术的美。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手,从“不同”中把“同”找了出来,先总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在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除了四个主要方面,还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讲究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这是对园林审美特征的再次强调。

2.学习者分析

从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经历来看,八年级学生对说明文有一定的了解,六年级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宇宙生命之谜》等课文,能明确文本中的说明对象,已具备一定的说明性文章阅读经验,在阅读时已能基本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苏州园林学生的了解有限,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苏州园林》三集相关视频进行具体了解。

3.学习目标确定

1. 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2. 能够分析文中的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3. 体会文章严谨、平实又不乏生动的语言特点。

4. 通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从身边发现美,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情趣与能力。

4.学习重点(或难点)

学习重点:1. 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2. 能够分析文中的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学习难点:1. 体会文章严谨、平实又不乏生动的语言特点。

2. 通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从身边发现美,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情趣与能力。

5.学习(学业)评价设计概述

解说词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自评

小组评价

优秀

良好

一般

待改进

说明对象的特点(10分)

1.说明对象明确

2.特点突出

说明方法的使用

(10分)

1.能够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

(10分)

1.合理使用说明文语言,符合文体要求

2.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有机结合

3.语言流畅、简明

说明的顺序

(5分)

1.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2.正确使用标志性词语,使介绍更清楚

写作结构

(5分)

1.结构完整

2.条理清晰

3.详略得当

情感表达

10分)

1.恰当表达情感

2.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6.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一:精读课本《苏州园林》,结合《跟着书本去旅行》纪录片设计三集海报并撰写解说词。

学生活动:

教师教学支持

活动1:结合文本,根据《跟着书本去旅行》三集关于苏州园林的介绍,设计三集海报,总结苏州园林的基本特征。

1.根据三集标题,在课文中圈划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关键词。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海报版面内容。

3.绘制海报,将所有关键词进行组合,形成一句简洁、准确的介绍。

提示学生圈画文中关键词,组织小组讨论绘制海报。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圈划关键词,引导学生快速获取说明类文本中的有效信息,通过绘制海报,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图文并茂,能引导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清晰、准确地将有效信息传达给他人。

学生活动:

教师支持:

活动2:根据分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撰写解说词。

1.《跟着书本去旅行》关于苏州园林的介绍分别为:亭台轩榭、造景艺术和精妙匠心,结合文章语段,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明确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顺序,总结出说明顺序的安排与说明对象特点、写作目的、读者意识都有一定关系。

2.圈画文中使用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体会表达效果,进行小组讨论。

3.在撰写解说词时,还要关注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1)体会作者用近义词能增强文章语言思辨性的妙处,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

4. 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撰写一篇说明性的解说词,参照绘制的海报,进行自评与互评,并在组内推举出最佳解说词。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撰写解说词,预定评价量表。

活动意图说明: 步骤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步骤2,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步骤3,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为撰写解说词作足准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明确顺序及语言特点从而写作指导。

7.教学思维导图(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完成义务教学语文练习册,以“我的学校”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要求抓住主要特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要求300字。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有数字化赋能设计的课,本项必填)

10.设计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贾秋萍. 三维目标融合,在真实情境的大单元教学中实现[J].2019.6

3. 温儒敏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4. 周静. 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探索[J].语文建设,2023.5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跟着书本去旅行——走近文化印迹》

——走近中国石拱桥(2课时)

课型(勾选√)

新授课√     继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石拱桥是中国传统桥梁的重要形式。作为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桥梁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茅以昇的这篇《中国石拱桥》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一篇很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

文章先概括介绍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介绍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它进行的修整,突出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坚固优美。

接下来用具体数字说明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分四点对赵州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创性及艺术价值进行具体说明。文章介绍卢沟桥采用顺序与赵州桥基本相同,花较多笔墨介绍了卢沟桥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在介绍完中国式拱桥特点之后,作者又分三点揭示了我国古代是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最后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拱桥的新发展,文中充满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深深敬佩之情,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充分自信。

2.学习者分析

在学习了《苏州园林》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说明文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苏州园林》不同,本文是一篇科学性的事物说明文,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阅读时需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3.学习目标确定

1. 初读课文,把握中国石拱桥整体特征。

2. 理清说明顺序与段落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3. 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

4.学习重点(或难点)

学习重点:1. 初读课文,把握中国石拱桥整体特征。

2. 理清说明顺序与段落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1. 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

5.学习(学业)评价设计概述

解说词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自评

小组评价

优秀

良好

一般

待改进

说明对象的特点(10分)

1.说明对象明确

2.特点突出

说明方法的使用

(10分)

1.能够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

(10分)

1.合理使用说明文语言,符合文体要求

2.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有机结合

3.语言流畅、简明

说明的顺序

(5分)

1.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2.正确使用标志性词语,使介绍更清楚

写作结构

(5分)

1.结构完整

2.条理清晰

3.详略得当

情感表达

10分)

1.恰当表达情感

2.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6.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二:精读《中国石拱桥》,为节目组设计海报并撰写纪录片解说词。

学生活动:

教师支持

活动1:结合文本,设计三集海报,总结中国石拱桥的基本特征。

1.思考纪录片各集标题,在课文中圈划出体现石拱桥特点的关键词。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海报版面内容。

3.绘制海报,将所有关键词进行组合,形成一句简洁、准确的介绍。

提示学生圈画文中关键词,

组织小组讨论绘制海报。

活动意图说明:

步骤1、2,通过圈划关键词,引导学生快速获取说明类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步骤3,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组合,引导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清晰、准确地将有效信息传达给他人。

学生活动

教师支持

活动2:根据分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撰写解说词。

  1. 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理清文章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的,按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由一般到特殊文章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由浅入深。                                                  
  2.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圈画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并体会表达效果,进行小组讨论。

请你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撰写一篇说明性的解说词,参照绘制的海报,进行自评与互评,并在组内推举出最佳解说词。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在此

基础上撰写解说词,设定好评

价量表。

活动意图说明: 步骤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步骤2,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步骤3,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为撰写解说词作足准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明确顺序及语言特点从而进行写作指导。

7.教学思维导图(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一 完成《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文本比较

结构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表达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比较异同

总结特点

由上表可以总结出

两篇说明文的相同点是:

两篇说明文的不同点是:

之所以有所不同原因是: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有数字化赋能设计的课,本项必填)

10.设计参考文献

1. 温儒敏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跟着书本去旅行——走近文化印迹》

——走近人民英雄纪念碑&清明上河图(2课时)

课型(勾选√)

新授课√     继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把对建筑本身的说明、历史画卷的描绘和对纪念碑内涵的阐释结合起来,饱含崇敬与怀念之情;《梦回繁华》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强调这幅画所要表现的梦回繁华这一主题,作者扣住这幅画作的现实内容,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这幅画作的深层意义。

2.学习者分析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说明文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学习说明对象特点,把握说明文语言,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特点,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自学两篇自读文章。

3.学习目标确定

1. 能够快速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和课文的结构麻烦。

2. 理清说明顺序与段落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3. 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 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自豪感和思辨力。

4.学习重点(或难点)

学习重点:1. 能够快速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和课文的结构麻烦。

2. 理清说明顺序与段落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1. 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 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自豪感和思辨力。

5.学习(学业)评价设计概述

思维导图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等级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优秀

良好

一般

内容全面(20分)

20

15

10

5

知识准确(20分)

20

15

10

5

语言简洁(20分)

20

15

10

5

书写工整(20分)

20

15

10

5

形式优美(20分)

20

15

10

5

总分

6.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三:自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梦回繁华》,掌握事物类说明文的阅读策略,为节目组绘制纪录片各集的海报及思维导图。

学生活动

教师教学支持

活动 1:结合文本,设计两篇文章的海报,总结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特征。

1.在课文中圈划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关键词。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海报版面内容。

3.绘制海报,将所有关键词进行组合,形成一句简洁、准确的介绍。

提示学生圈画文中关键词,

组织小组讨论绘制海报。

活动意图说明:

步骤 1、2,通过圈划关键词,引导学生快速获取说明类文本中的有效信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

征。步骤 3,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组合,引导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清晰、准确地将有效信息传达给他人。

学生活动

教师支持

活动 2:根据分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绘制思维导图。

1.勾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变换的词语, 理清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细读文章第四自然段,说说第四段是采用什么说明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3.有人说:“《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用词准确,富于变化;

《梦回繁华》语言典雅且富有韵味。”细读课文,圈点勾画能体现出文章语言特点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4. 虽然是说明文,但是都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结合这篇文章内容,请学生分别说说四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谈谈体会。

5. 绘制纪录片的思维导图。(包含主要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思想感情),并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带领

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示

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

言语形式带来的独特效果,

体会作者情感。

活动意图说明:

步骤 1、2 旨在让学生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了解多种说明顺序综合运用的特点。通过勾画文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利于学生迅速、正确把握作者行文时使用的说明顺序,步骤 3 旨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如:文学性的语言、大量的四字短语、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往往流于表面,要对学生进行实时引导,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言语形式带来的独特效果。步骤 4 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体会四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步骤 5,旨在理清两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对文章有清晰的整体的把握。

7.教学思维导图(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梦回繁华》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一 完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梦回繁华》的思维导图

练习二 完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梦回繁华》文本比较

课文

作家背景及写作目的

说明对象

结构顺序

主要说明方法

语言表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梦回繁华》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有数字化赋能设计的课,本项必填)

10.设计参考文献

温儒敏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跟着书本去旅行——走近文化印迹》

——走进上海地域文化印迹(2课时)

课型(勾选√)

新授课□     继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前面三个课段的学习成果应该成为第四课段的学习资源,在第四课段是完成微纪录片来介绍上海充满地域色彩的文化印迹,通过写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读的深度思考。因此,第四课段的写作任务既是一次写的训练,又是对前三课段学习点的梳理与总结,对学生梳理成文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2.学习者分析

基于前面三个课段的学习,学生对于阅读说明文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写作业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予以充分指导。

3.学习目标确定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家乡在建筑、园林、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了解地方文化历史,掌握说明类文章的写作策略。

4.学习重点(或难点)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家乡在建筑、园林、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了解地方文化历史,掌握说明类文章的写作策略。

5.学习(学业)评价设计概述

微纪录片脚本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自评

小组评价

优秀

良好

一般

待改进

说明对象的特点(10分)

1.说明对象明确

2.特点突出

说明方法的使用

(10分)

1.能够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

(10分)

1.合理使用说明文语言,符合文体要求

2.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有机结合

3.语言流畅、简明

说明的顺序

(5分)

1.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2.正确使用标志性词语,使介绍更清楚

写作结构

(5分)

1.结构完整

2.条理清晰

3.详略得当

情感表达

10分)

1.恰当表达情感

2.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6.教学活动设计

任务四:拍摄一部微纪录片向《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推荐一处独具上海地域色彩的文化印迹。

学生活动:

教师支持:

活动 1:

1.搜集资料,确定拍摄对象

利用网络、书籍搜集与上海地域色彩文化印迹相关的建筑或者艺术作品,深入了解选定的艺术形式,做好素材积累记录。

如:《东方明珠》(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黄浦江——美丽的母亲河》(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上海的弄堂》(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等等。

2.围绕拍摄对象确定拍摄画面并尝试用说明性的文字撰写解说词,小组合作完成微纪录片脚本设计。

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看待上海

的文化印迹,理解上海本地

的文化内涵。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看待身边上海的文化印迹,引发了对身边文明探寻的兴趣,将所学转化为实际应用。

学生活动:

教师支持:

活动2:对本小组设计的海报和解说词及微纪录片脚本进行展示,全班对于所撰写的解说词依据展示内容评价标准进行评选。

引导学生依据展示内容评价标准进行评选。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多项任务,引导学生探寻身边的文明,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留下自己书写文明的印记。逐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印迹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与感受,逐步建立文化自信。

7.教学思维导图(板书)设计

1.确定拍摄对象

2.完成微纪录片脚本

(1)确定主题

(2)设置场景,写解说词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练习 完成微纪录片脚本设计

制作人

主题

标题

时长

场景1

解说词

场景2

解说词

场景3

解说词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有数字化赋能设计的课,本项必填)

10.设计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王卓妍、邓杨、赖建藤.教你会读事物说明文[J].语文教学通讯,2021.7

3.周静. 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探索[J].语文建设,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