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评 ”一致性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2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评 ”一致性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与研究

王丽平

哈尔滨新区第二学校  150025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以初中化学人教版为例,基于“教、学、评 ”一致性,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其他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初中化学教学模式以教材为核心,将化学的基础知识、实验操作和应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围绕“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化学教学”进行了探析。

一、创新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精心的组织教学,是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根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同时要注意教学的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启发学生的探索性。以《元素》教学设计为例。本节课我主要从元素的定义、化学变化中的元素、元素的分布、元素的书写和意义以及课堂小结这五个教学环节展开,首先通过最近的热点话题日本核废水的中的一种主要的污染物——氚进行引入,将时事新闻与相关化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学好化学对于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将宏观和微观相联系,以此尝试让学生构建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对所学内容进行联系整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如《化学式》一课,我以分子的拼搭游戏开始,学生通过动手构建分子的模型,深入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感知化学符号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在排排坐的实践中学会本节课的第一个新知识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整节课以拼搭的分子模型为载体,深入浅出的完成了课程内容,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二、融合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复杂的知识结构,包括分类、性质、结构、概念等。其中,结构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对学生来说,这些太过抽象,不易理解;概念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对学生来说,记忆性知识一起涌现,不易记忆。这时,教师如果适当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不同的辅助教学App融入教学活动中,让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更生动,就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溶解度》的教学为例。溶解度概念的掌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鱼池缺氧和增氧"这一案例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鱼池中大量鱼儿浮出水面的视频,并提出问题:鱼为什么会缺氧?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和问题展开分析,得出"水中氧气不足"的结论。教师可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此时,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可借助班级中的电子设备,给学生3至5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使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认识到,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在夏季中午温度较高时,鱼池中的鱼会出现缺氧的情况。教师要将这一案例与教材知识相联系,引出溶解度的概念,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随后,为了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师可以借助希沃白板为学生展示一段模拟动画,借助生动的画面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课后,教师可布置"家庭小实验",鼓励学生回家利用食盐或白糖,先制作饱和溶液,再想办法将其变为不饱和溶液,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二者转化的关系。

三、加强实验设计,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初中生对未知的科学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化学实验操作有着强烈的动手欲望,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奇妙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的知识若是通过传统的教授法进行教学,往往老师教的费时费力,学生学的索然无味,直观的实验教学则克服了这些缺点。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节课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但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一些具体变化和性质却是学生所熟知的,我在"绪言"课教学之后,有目的地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一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回忆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变化,说说你对这些变化的认识;二是取1张纸,将其分成3等份,分别做3个小实验:撕碎、折纸(作品带到课堂上展示)、点燃(在家用水槽或不锈钢面盆中实验,注意安全)。本节课开始,学生通过对纸张"一撕、一折、一烧"3种变化的比较,很快明白了在前两种情况下,纸张仅仅是大小、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而在点燃纸张的实验中,纸张燃烧后变成了灰烬,有新的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呼之欲出,学生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如下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区别三组物质,(1)铜柱、铁柱、铝柱(初中物理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大小、形状完全相同);(2)酒精和水(放在细口瓶中,标签分别为"液体1"和"液体2");(3)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瓶气体(放在集气瓶中,标签分别为"气体1"、"气体2"和"气体3")。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说明区别物质的实验中是依据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选出最佳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

四、运用兴趣导入,激发学生探索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初中化学学习而言一样适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融入课堂教学互动之中,能明显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初中化学老师要善于运用兴趣导入策略,激发学生探索主动性。例如,在《水的净化》一课中,我带领学生亲自参观自来水厂净化车间,学生对各种仪器非常感兴趣,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对各种仪器的作用产生了疑问,这时请车间工人进行讲解,有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学到了比教材上更多的知识。此后,让学生就近取一些河水带回学校,在实验室模拟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在实验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边讨论边实践。为了使净化出来的水更纯净,学生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模拟系统更加完善,甚至有学生提出净化之后的水中是否存在可溶性杂质、该如何除去等问题。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发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现状、解决问题。

五、注重评价考察,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考试分数和书面作业,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指标相对固定,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够反映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能够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卜巧弟.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J].求知导刊,2020(34):67.

[2]吴瑞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