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辨治慢性胃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1
/ 1

中西医结合辨治慢性胃病

杨泞绮

阆中市老观镇中心卫生院    637415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综合治疗方式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将传统的中医理念与现代的医学手段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慢性胃病治疗中的优势,深入剖析,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胃病管理中的更广泛应用。

1、慢性胃病的常见症状

慢性胃病是一种长期进展的胃部炎症,其症状可能多种多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慢性胃病症状:①消化不良:患者常感到饭后胃部不适,可能伴有灼热感或胀气感。消化不良会导致食物不能被有效分解和吸收,进而影响身体的营养摄取。②胃痛:慢性胃病患者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胃痛,可能是钝痛、隐痛或剧痛。疼痛发生在餐前、餐后或空腹时,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③恶心、呕吐:部分患者经常感到恶心,尤其是在进食后。在某些情况下,患者经历呕吐,加重了身体的不适感。④食欲不振:由于胃部不适,患者会对食物失去兴趣,食欲下降,进而导致体重减轻。⑤反酸和胃灼热感:慢性胃病患者常感到胃内酸液倒流至食管,引起反酸和灼热感,尤其是在夜间或俯卧时症状加重。⑥便秘或腹泻:胃肠道功能异常会导致患者经历排便问题,表现为便秘或腹泻,进一步影响了生活的正常节奏。

2、西医角度看慢性胃病

2.1 病因

慢性胃病的发病原因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包括:①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感染源,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密切相关。其通过损害胃黏膜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成为慢性胃病的诱因之一。②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等,可能引起胃粘膜的损害,导致慢性胃病的发展。③胃酸分泌异常:胃酸分泌的异常与慢性胃病的病理生理密切相关。胃酸分泌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进而引发炎症。④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不规律的饮食、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慢性胃病的发病因素。

2.2 常见治疗方法

在药物治疗方面,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根除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质子泵抑制剂(PPIs)是常用的药物,通过降低胃酸分泌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对于溃疡性胃炎等病情有显著疗效。抗酸药物,如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也被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对于由炎症引起的症状,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可能被用于缓解炎症。

在手术治疗方面,胃镜检查与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部情况,同时可进行治疗性操作,如黏膜下注射、黏膜下剥离等。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溃疡合并出血或穿孔,胃部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3、中医角度看慢性胃病

3.1 中医对慢性胃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慢性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主要涉及脾胃失调、情志不和、饮食不节等。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将胃病看作是整体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的表现。脾胃为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功能失调往往与慢性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2 中医辨证施治

①脾胃虚弱型

脾胃虚弱型是指患者脾胃功能减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的症状。中医治疗的关键是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常用的草药包括养胃益气的药物,如人参、黄芪,以及健脾和胃的药物,如白术、茯苓。此外,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包括定时进食、避免生冷油腻食物等。

②胃热蕴结型

胃热蕴结型是指患者胃部炎症热毒聚积,引起炎症反应的症状。中医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连翘、生地黄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此外,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③胃气不和型

胃气不和型是指患者胃部气机不畅,导致消化不良的症状。中医治疗的重点是调畅胃气,促进消化功能。常用的中药包括香附、木香等,这些药物有助于疏通气机,缓解胃脘不适感。此外,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度油腻和生冷食物,对于缓解胃气不和型慢性胃病有积极作用。

④胃阴亏损型

胃阴亏损型是指患者胃部阴液不足,引起胃部不适的症状。中医治疗的核心是滋阴润燥,养胃护胃。常用的中药有天冬、百合、枸杞等,这些药物有滋阴润燥的功效。此外,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