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基于“风水”思想文化,本文以耒阳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宏观、微观外部空间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其在形势走向、山水环境、选址布局、空间要素等方面体现了传统营造智慧,据此提出建议:保护山水形势,传承原有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修缮传统建筑、街巷肌理和景观要素,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以期为耒阳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风水;气;传统村落;外部空间
1引言
传统村落是历史悠久,保存相对完整,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生态、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村落。如何发掘传统村落的内在价值,推进积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营造智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和文化支撑,是当下乡村振兴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的重要议题。
耒阳市是湖南省县级市,是“千年古县”、湘南重镇。其所辖的寿洲、珊钿、小墟三个传统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2016年11月,三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2018年5月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
风水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人之间的学问,通过调控环境来择吉避凶,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与地理学、人居环境学和建筑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研究以风水思想文化为理论基础,引入“气”的理念对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进行分析,从现代科学原理的角度对三村营造过程中的传统智慧进行现代化诠释,以期为耒阳传统村落及其他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借鉴。
2实证研究
2.1耒阳传统村落简介
寿洲古村位于耒阳市太平乡,成于明代,盛于清,分为老湾和新湾。古建筑群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目前尚存20余栋古民居,并有着保存完好的四合院落。以贺氏祖堂为中心,整体布局为三纵两横,建筑物有祠堂、民居、祖堂、私塾、戏台等,建造形式均为典型的清代湘东南风格。珊钿古村,又称“三里冲湾”,整村占地约3平方公里,始建于宋代。村内建筑功能有祠堂、宅第、私塾、庙宇、戏台等,主要代表建筑有颖川堂、聚奎堂、钟楼,横屋、正厅屋等。其中“钟楼”遗存为近现代西洋式风格建筑,体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西方舶来文化在耒阳乡村传播的物证,可窥珊钿古村陈氏家族当年的显赫地位和雄厚财力。小墟古村位于耒阳市东南部的小水镇,当地有言:要想耒阳看衙门、小圩湾里看一半。代表性建筑李氏祠堂“龙门弟”,是一处坐西朝东,六栋三进两厢的院落式古民居,厅内两边原悬挂皇封匾额四块,厅后为祠堂,左右配置厢房。
2.2宏观外部空间研究
2.2.1 形势走向
清代《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山河为主,其来脉气最大,关系人祸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走向,注重把小环境置于宏观地理环境考察。珊钿村发源于中国南龙,沿武功山龙脉南下,经寒山支龙,最后到达上架山。其势一脉相承,奔腾不息,一气呵成;其形如马蹄,若马之奔驰,凹槽(冲)深远厚实,可聚气藏风。
2.2.2山水环境
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依山傍水是风水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珊钿村北、东、西三个方向群山围绕,西南敞开面向淝江。另一种形式是“屋包山”,小墟村发源于平地中的小山顶,随后由上往下向山腰、山底呈放射状发展,最后连成一片。依山傍水的目的在于“聚气”,正所谓 “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珊钿村东、西、北面均为山岭,南侧较为开阔并延伸至水边,中间腹地深旷长远,从而使“气”聚集在冲内,形成宜居场所。
2.2.3选址布局
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中云:“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败衰丁稀。”这与我国宏观自然地理环境高度契合。寿洲村老湾新湾空间形态均面向东南,背向西北,西北均有山脉以挡寒风,东南均开敞以吸收阳光和雨露,顺应东南与西北之‘气’,有利于“空气”的流动散播。
2.3微观外部空间研究
2.3.1传统建筑
蒋大鸿《阳宅指南》云:“屋前开阳,渐远渐高,形势尊严者富贵,科名立至,高而近者,面前太逼,阳气过抑,远而不高,过于宽旷,宅气散漫,均非所宜。”具体到耒阳的传统村落,寿洲村建筑尺度宜人舒适,令人没有拥挤或过于空旷的感觉;天井院落既保证了采光,又能使雨水下泻,增加人居趣味;房屋之间的巷道既有所隔离以避免火灾殃及,同时又紧凑集约,使得整个建筑群具备连续性和秩序感,这是建筑空间“适中”的体现。而关于“居中”,小墟村位于所处区域核心位置,掌控风水全局,其三进式祠堂层层递进,呈中轴线对称,轴线北达山丘,南至风水塘,与自然环境的经纬方向形成呼应,有利于“气”直通村落核心,贯穿全村。
2.3.2风水塘
风水重水,所谓“吉地不可无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因此在无河流经过的村落,亦会开挖风水塘以聚水生财。风水塘呈半圆形,往往位于村落核心部位、祠堂前段,并与祠堂、村落集会广场连成轴线,如此气方可畅通,萦绕村落。寿洲村和小墟村两村均具有风水塘,用以聚气吐纳。并且村落建筑围绕风水塘呈放射状分布,可见水之于村落重要性。而“从现代科学角度而言,风水塘宛如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有利于调节周边小气候,减少村落昼夜温差,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对于缺乏河流和水源的村落,风水塘提供了一个日常用水场所,对于防火取水,更是尤为重要。
2.4.2风水树
居所四方应种树,作为四神具足的地方,风水树关系到居所的风水命脉,可用树叶把过多的“阳”光遮掩,从而协调阴阳二气。小墟村祠堂至风水塘两侧均种有风水树,概因东西两侧既无大道,又无河流小溪,故种树以调和阴阳,同时有利于吸收蒸腾水分,调蓄地下水,清新空气,美化乡村景观,能起到遮阳避雨的效果,大有裨益。
3发展策略建议
风水思想文化其间蕴含着朴素合理的自然科学原理,具备一定的传承意义和吸收转化价值。以上述研究内容为基础,为耒阳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和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策略建议。
在宏观空间层次,建议要保护传统村落周边山水,防止生态破坏。根据建筑空间选址和走向划定保护范围,维持传统村落原有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在微观空间层次,建议对村落肌理予以加强保护,修缮祠堂、民居等传统建筑。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修缮风水塘、保护风水树等重要节点,改善村落环境卫生情况,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将传统村落建设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4结论
本文基于“风水”思想文化,对耒阳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外部空间层次,耒阳传统村落顺形就势、依山靠水,确定了优良的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坐北朝南,确定了较好的村落选址和总体布局朝向;在微观外部空间层次,耒阳传统村落的建筑适中居中,营造出宜人的居住生活空间;重要景观节点(风水塘、风水树)的建设,则为村落调蓄小气候、改善微环境、景观风貌方面做出了贡献,体现了古人在乡土空间营造上的传统智慧。
据此,本文对耒阳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保护山水形势、传承原有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修缮传统建筑、街巷肌理和景观要素,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进而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和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军,黄俊,黄经南,周恒. 中国古代环境思想影响下的云南城子村总体空间形态研究[J]. 建筑学报,2017(S2):1-6.
[2]何峰.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总体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适应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