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常见病中医有什么调理治疗方法?

/ 1

秋季常见病中医有什么调理治疗方法?

贾正玲

彭州市桂花镇卫生院 四川成都611937

一层秋雨一层凉,秋季是冷与热交替的季节,早晚温差比较大,雨水减少,夜间干燥凉爽。一入秋季,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变长。秋季五行属金,五脏属肺,秋季养生最关键的补益肺气、养阴润燥。

形容秋季里面还有个成语叫做“多事之秋”,秋凉时分各种“秋季病”也来临了,秋季的高发疾病主要有支气管炎、风寒感冒、关节炎、腹泻、心脑血管疾病、秋燥症、肠胃炎等。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下中医是如何调理治疗这些秋季常见病。

一、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特征是咳嗽、咳痰、喘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以及过敏因素所引起。秋季是气管炎的高发期,秋季因气候变化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根据临床表现采取以下方式调理治疗:

1、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调和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达到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扶助正气、补肾健脾和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效果;

2、拔罐治疗:通过火罐的刺激让身体内部的阳热毒邪透达体表,从而达到清体内的瘀热和肿毒的目的;

3、口服药膳、代茶饮:可以清热利咽、补益肺气、止咳化痰、增强机体抵抗力。常用方:用黄芪15克,加红枣10枚,煎水代茶服用;

4、穴位按摩:用拇指外侧按压迎香穴,轻揉1-3分钟,每日2次。迎香穴位于鼻唇沟止于鼻翼处,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交会穴,主治鼻部病症。

二、秋季风寒感冒

秋天气候变化快,早晚和室内外温差大,呼吸道黏膜会不断的受到气温转变的刺激,导致抵抗力减弱,为病原微生物提供机会,因此秋季也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

1、风热型感冒:主要因受风热之邪,有高烧、发热、出汗、头痛、鼻塞流涕、口干、咽喉痛、浑身乏力等症状,中青年患感冒一般偏热性,建议服用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

2、风寒型感冒:主要因受风寒之邪,有流鼻涕、打喷嚏、头痛等症状,此外还有畏冷、低烧、流清涕、痰呈稀薄白色等特点,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服用感冒清热颗粒。

3、推荐药方:

(1)中药:麻黄、荆芥、苏叶等解表散寒药物。

(2)常用方:生姜葱白汤(在受凉时喝),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散风寒、温胃止呕、解毒的功效。取生姜30克切细,葱白10克,加适量红糖,用开水冲泡或煮到沸腾,趁热喝后盖被卧床。

三、关节炎

秋雨后气温明显下降,风湿和类风湿的患者来说需要关注季节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中医治疗关节炎方法如下:

1、祛风湿药:是治疗痹症最广泛的中药之一,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症,可以用祛风湿药来缓解或消除肢体的疼痛以及关节不利。

(1)祛风止痛常用药物:川乌、独活、防己、威灵仙;

(2)祛风湿舒筋活络常用药物:桑枝、青风藤、海风藤;

(3)祛风湿强筋骨常用药物:桑寄生。

2、活血除湿化痰止咳药:中医认为“痛则不通,不通则痛”,这与体内痰浊血瘀水湿有密切关系,用药时需要活血、除湿、化痰。

(1)活血药常用药物:红花、牛膝、鸡血藤、丹参、川芎、乳香、桃仁、姜黄;

(2)除湿药常用药物:茯苓、薏苡仁、苍术;

(3)化痰药常用药物:白芥子。

四、腹泻

腹泻主要是因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临床症状表现为先吐后泄、发烧、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治疗时遵循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等原则。穴位推荐:每天运脾土、推大肠、清小肠各100次,摸腹3分钟,揉天枢、龟尾、七节骨各100次,捏脊3-5次。 

五、心脑血管疾病

入秋后昼夜温差增大,导致人体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秋季血压相比夏季有所增高,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建议遵医嘱服用桃仁、川芎、丹参、红花等中药治疗。

六、秋燥症

秋季气温变得干燥,易导致眼干、舌干、皮肤干燥,中医称之为“秋燥”,秋燥会对肺部造成损害。建议秋季多喝水,饮食尽量清淡,多吃梨和萝卜等养阴润肺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加强锻炼,增强肺功能,预防肺炎。

七、肠胃炎

天气变凉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会下降,使得肠道抗病能力减弱,此时若不注重饮食,则可能引起胃肠炎。建议遵医嘱服用人参健脾丸、温中汤、益气汤等。

八、秋季如何预防常见病

1、起居: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2、运动:秋季运动时需要注意气温变化,做好保暖,运动建议采取慢跑、快走、羽毛球、乒乓球、骑自行车、健身操等方式;

3、饮食:秋季肺金当令,中医认为应食酸味固表敛肺,少吃葱姜等辛辣之品,多食酸味果蔬和滋阴润肺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