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学校体育改善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8
/ 2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学校体育改善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路径研究

李浩群

青岛市城阳第八中学

2019年底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近些年公共卫生领域的典型突发重大事件,具有传播快、防控难、范围广等特点,给我国的社会治理、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各方面提出重大挑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指挥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不断取得了这场战“疫”的阶段性胜利。

在这次疫情后,中学生运动量明显减少,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常态,体质下滑严重,压力、焦虑等心理问题相继出现,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体育运动是改善体质,疏导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过程,发挥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作用。

学生来自于千万个家庭,返校后又难以做到逐个精确排查,这使得学校成为疫情的难点区域。2020年2月7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做好学校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工作,确保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现如今已有高校出现大面积疫情反弹,考虑到各地疫情的情况,能否保质保量的安排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还未尝可知,改善体质健康也成为各学校接下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高等院校方面存在异地流动的安全隐患,留学生会带来境外输入风险,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角度探索如何改善中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学校体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2 研究内容

学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学生数量多,流动性高,在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局部地方过于密集,学校的卫生防控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此基础上要维持学生的健康体质,就需要促使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运动,相应的增加了学生的流动性,无疑给学校的卫生防控带来更大挑战。

2.1学校保障方面

学校应始终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放到首位,充分意识到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学生在漫长假期中体育运动大幅减少,身体机能下降,健康问题凸显,不仅影响学习效率,也影响心理健康。更应该认识到改善学生体质健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有打持久战意识,需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运动。

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案例来看,学校要根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卫生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卫生防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安排体育活动。在整体把控上要以安全为主,指导学生精准、科学、有效的运动。疫情不能成为缩减体育课的理由,在合理防控下要保证体育课不减量。学校在体育资源的开放上,要积极配合学生的运动意愿,对学生增加运动场馆的开放时间,运动场馆、器材在学生使用前充分消毒,做好卫生安全的防护工作,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错峰安排使用,充分提高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学生的体育运动提供便利。

2.2 体育课堂方面

学生应该意识到体育课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应认识到运动不该停止,长期不运动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突发重大卫生事件后,在必要防控下体育课要与其他课程一样认真对待,上好每一节体育课,避免课堂儿戏化,是对上课教师的尊重,更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

学生在长时间的防控政策调整下,体质状况变化较大,个体间也存在不同差异,返校后前期的体育课不能直接按照以前的课堂形式进行教学,要以恢复为主。学生运动程度以自我感知为主,可借鉴运动强度与运动自觉量表(RPE)指导学生的运动量,告知学生运动时自我感知是处在哪一量级上合适。部分学生假期长时间缺乏体育锻炼,突然的运动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容易出现延迟性肌肉酸痛现象,体育教师要合理安排整理活动,增加运动后的放松、按摩等,有助于疲劳消除和机能恢复。体育教师应专门向学生讲解卫生时期自主运动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运动动机,并指导学生进行运动。

运动间隔拉大,保证安全距离,学生在进行大强度运动时不要佩戴口罩,否则心肺功能严重受限,身体缺氧程度增加,造成不可估计的损伤,避免出现温州、郸城、长沙等地的类似教学事故。

课后作业布置。体育课只能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约束,但体育运动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善体质状况,课后的体育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监督,例如每周几次学生拍摄一定运动时长的视频发送给教师,用于平时成绩考核,或是结合运动软件进行检查,将运动结果反馈给教师等,提高每位同学的相互监督也是保证学生能够坚持运动的重要方面。

理论教育。长期以来体育课一直承担着体质健康的重任,但大多数课堂注重运动技能学习有余,而对健康教育不足,学生的运动科学知识普遍匮乏,甚至缺乏一定的运动常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体育课堂长期缺少专门性教育有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加强运动科学知识的教育不仅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能提高学生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除了运动与健康的知识外,也可适当增加体育类的通识性教育,例如球类项目的介绍等方面。

2.3 课外自主运动方面

学生要充分意识到体育运动是恢复体能,改善心理的重要方式。身体质量指数增长后需要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才能恢复到以前水平,也应意识到运动贵在坚持。公共卫生事件对身体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造成严重伤害,教师、家长、学生更应该要意识到运动在免疫抵抗方面的重要作用。

运动场地。活动空间要足够大,避免集中扎堆现象,运动地点不局限于运动场,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空旷地方均可进行活动,例如室外的毽球运动、羽毛球等。

运动时间。不局限于体育课堂,返校后学生更应该积极促进体质恢复,大课间或是放学后时间段均可进行不同程度的活动,在身体适应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每天运动时间。

运动形式。初期以全身运动为主,局部身体运动为辅,避免出现局部负荷过大,重复练习造成损伤,最好在运动前咨询体育老师将要进行的运动项目是否合适,可以以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主,不局限于体育课上的项目。

运动强度。前期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循序渐进恢复体能,在身体完全适应运动强度后再提高强度,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急于加量,在此方面体育教师最好给予一定指导和建议。

运动次数。每周进行的运动次数最好不少于3次,若是次数较多时,可大、小强度交替,避免出现连续多次的高强度运动。

本身有疾病的学生,此时期更应注意运动安排,在咨询医生的前提下,结合体育教师给予的建议适当运动。

2.4 学校工作方面

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学生体质问题应当引起学校管理人员的重视。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健康才是根本,这段特殊时期若是对学生的健康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则使大范围学生体质下降严重,这将在后续较长时间内对学生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宣传教育,为体育课保质保量完成提供保障。

在学校的体育部门也应该成立指导教学小组,结合学校状况探索适合的教学要求和方式,加快在线体育教学课程的建设,形成系统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完备的教育教学机制,为后卫生时代的体育课提前做好教学衔接计划。

总之,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保障学习效率、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严重,很大程度是各方面的重视不足造成。单纯以体育课为主导的方式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学生健康问题,往往成效有限,要多元主体一同推进,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均要协同参与,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后,大众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增加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学校体育应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多方职责一起配合,化危为机,共同提高中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改善身心健康,为促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战略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