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133000
【摘要】目的:探究术前羟乙基淀粉胶体液治疗影响麻醉诱导期间的血流动力学水平。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腹部与盆腔大手术病患共计66例,时间纳入段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依照随机数字表法科学分组,参照组除去麻醉诱导时控制相同胶体输注100毫升,不再输注任何液体,纳入33例,实验组进入手术室后输注羟乙基淀粉胶体液,纳入33例,对两组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麻醉诱导后,实验组平均动脉压,与参照组相较之较高,差异对比P<0.05。参照组麻醉诱导后平均动脉压,与进入手术室检测值相较之偏低,差异对比P<0.05。结论:在术前实施羟乙基淀粉胶体液治疗,能够改善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水平。
【关键词】羟乙基淀粉胶体液;麻醉诱导;血流动力学
麻醉诱导期间,容易使病患血压降低,引发相关并发症。所以,临床尽可能减少临床麻醉诱导期低血压持续时长,确保重要脏器以及组织灌注。为了使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临床常用标准化麻醉诱导方案、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方式加以改善。但是,关于个体化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手术中运用,怎样改善术前液体治疗还未形成统一共识。为此,将探究术前羟乙基淀粉胶体液治疗影响麻醉诱导期间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希望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1基础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腹部与盆腔大手术病患共计66例,时间纳入段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依照随机数字表法科学分组,参照组纳入33例,实验组纳入33例。其中,在参照组中,54.55%占比为男(18/33),45.45%占比为女(15/33),年龄纳入段46岁-76岁(61.41±3.32);在实验组中,51.52%占比为男(17/33),48.48%占比为女(15/33),年龄纳入段46岁-77岁(61.62±3.28)。对比两组病患以上基础资料显示统一性良好(P>0.05)。
1.2方法
全部病患在手术前均禁食8小时,禁水2小时。实验组病患在进入手术室后,按照每千克6毫升标准,进行羟乙基淀粉胶体液静脉输注,输注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参照组除去麻醉诱导期间控制相同胶体输注100毫克,不再输注任何液体。同时两组病患均接受生命体征监测,在麻醉诱导期间,运用咪达唑仑(标准:每千克0.03毫克)、丙泊酚(标准:每千克2毫克)、罗库溴铵(标准:每千克0.6毫克)、舒芬太尼(标准:每千克0.5微克)。气管插管后,与麻醉装置相互连接,麻醉维持应用丙泊酚(标准:每小时每千克3毫克)、瑞芬太尼(每分钟每千克0.1微克)、右美托咪定(每小时每千克0.5微克),在平均动脉压不足55mmHg时,应降低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在无效情况下,应用液体治疗方法,参照组执行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胶体液方式,按照每千克6毫升标准,实验组执行行静脉输注羟乙基淀粉胶体液方式,按照每千克3毫升标准,同时运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保持平均动脉压超过55mmHg。
1.3观察标准
对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记录病患进入手术室、气管插管即刻以及气管插管即刻到气管插管后21分钟之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 23.0版数据软件,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描述标准为均数±标准差,计算结果检验经t处理,以P<0.05差异存在作为统计学判定依据。
麻醉诱导后,实验组平均动脉压,与参照组相较之较高,差异对比P<0.05。参照组麻醉诱导后平均动脉压,与进入手术室检测值相较之偏低,差异对比P<0.05,如表一所示。
表一:对比麻醉诱导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组别 | 例数 | 平均动脉压(mmHg) | 心率(次/min) | ||||
进入手术室 | 插管即刻 | 麻醉诱导后 | 进入手术室 | 插管即刻 | 麻醉诱导后 | ||
参照组 | 33 | 72.33±10.32 | 70.23±10.23 | 56.18±9.23* | 75.62±10.36 | 70.31±10.39 | 72.52±10.23 |
实验组 | 33 | 74.46±10.52 | 75.68±11.52 | 71.31±12.34 | 76.21±10.54 | 68.35±10.33 | 67.82±9.22 |
t | 0.8302 | 2.0321 | 5.6401 | 0.2293 | 0.7684 | 1.9604 | |
p | 0.4095 | 0.0463 | 0.0000 | 0.8193 | 0.4450 | 0.0543 |
注:相较于本组进入手术室,*P<0.05
标准差快速麻醉诱导方案,容易使病患的血压快速下降,即便对于没有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患依然会出现低血压现象。理论上来讲,运用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液体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此种症状,但是单一应用ɑ1受体激动剂容易使血管异常收缩、低血容量时灌注效果不理想。为此,在此次研究中,通过术前液体治疗的方式,从而改善麻醉药物引发的回心血量下降,血压降低的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麻醉诱导后,实验组平均动脉压,与参照组相较之较高,差异对比P<0.05。参照组麻醉诱导后平均动脉压,与进入手术室检测值相较之偏低,差异对比P<0.05。由此可见,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中,运用胶体液实施容量补偿,能够使人体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状态。相关研究发现
[1],相较于晶体液,胶体液的优势较为明显。但是严娅、邱菊、夏迪等人认为[2],胶体液容易引发凝血功能障碍,提高肾功能不全、过敏反应等发生概率。但是对于非心脏手术的研究[3],小容量胶体液治疗安全性比较高,可改善手术中总液体负荷对血管活性药物的要求。这一结论也与该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胶体液治疗方法安全性比较高,因输注剂量比较少,所以病患不容易出现高血容量性心血管事件、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手术前,以瘦体重估算为标准的个体化液体治疗,能够改善麻醉诱导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病患接受个体化术前液体治疗,可减少麻醉诱导时低血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任学智,崔博群,孙海燕.术前羟乙基淀粉胶体液治疗对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2021(012):1881-1884.
[2]严娅,邱菊,夏迪,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术后羟乙基淀粉治疗对上消化道早癌疗效及血清指标水平的影响[J].海军医学杂志,2023,44(3):310-313.
[3]赵东红,李晶.术前液体治疗对成人烟雾病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波动的效果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4):264-27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