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 要: 随着教育模式从早期百科全书式的授课模式向现代的跨学科、融合的模式转变。未来教育将更加强调教学中的互动性、学习上的自主性、以及教学相长的可能性。本文提出了以巨构式综合体为功能载体的建筑模式,在完整建筑体量内探讨教学、活动、生活等多方面校园行为要素的组织关系与空间状态。与此同时,巨构式理念借助立体交通与建筑组团理念向外生长蔓延,在宏观角度将功能由教育复合化,衍生至生活复合化,共同组织、统一规划,形成完整统一的教育建筑有机体。
关键词: 校园规划、巨构教育综合体、复合集群化设计
1项目建设背景
中国民航大学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直属的一所以培养民航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等学府。用地范围内用地面积约为25.7万平方米,总建设面接约为32万平方米。本次方案,以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入手,通过大体量、巨构式建筑载体,将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空间置入其中;从整体角度出发,以建筑组团的方式尝试用建筑语言,营造更加丰富、活跃、紧密的学生行为活动关系。
2规划意向——涡轮绿谷、智慧云台
用地位于整个校园东侧,地块为方正矩形,南北向为长轴,校园东西生态景观带延漫其中,以一个硕大的圆弧形巨构为中心,四周发散交流互动带联系学生宿舍组团,核心是圆弧形巨构围合成的内向园林广场,总体如环形智慧山谷层层环抱。由中央向南北两侧发散至生活区。中央组团,生活组团各自完整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图1、图二)。
图1 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图2项目轴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2.1智慧纽带——面向未来的科创主体
设计特别侧重了中心主体建筑的形象问题,采用超尺度弧形叠台、连续的裙楼界面等手法,向外分别嵌入教学楼、科研楼、系馆和图书馆等多专业教学科研建筑,整体形态构成涡轮形状,通过横向共享交流互动带向周围传递(图2),预示传统学科向未来学科的迭代发展,核心的建筑景观营造,成为体现学术氛围的重要载体[1]。
2.2生活组团——活力焕发的主体分支
在宏观总体规划中,因用地限制条件影响,生活区整体采用放射生长式[2],分两个组团环绕在中心建筑周边,并分别采用集中布局与带型布局的方式。在高校生活组团复合化趋势影响下,生活区内配置食堂,商业,开放活动等多元功能的同时,在横向加强同中央教学建筑的组织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楼—食堂—宿舍”单一的教学方式。
2.3空中连廊——“学居一体”的利导媒介
中央核心建筑周边,学生宿舍、留学生宿舍紧密环绕。由硕大的环形教学建筑发散出三支步行连廊,作为共享交流的载体,将生活区与教学区结合。在竖向上,中心景观穿插于路径左右,在给予丰富的空间加强彼此联系的同时,实现组团与组团间的良好过渡(图4、图5 )。
图4 风雨连廊与建筑相连(图片来源:设计文本) | 图5 四通八达的共享连廊(图片来源:设计文本) |
3整体布局——生态化与弹性化布局
设计整体采用巨构建筑为控制中心,多组团环绕的方式组织。大尺度建筑对场所的营造和使用者心理的影响是应给予充分重视的,因此,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应被纳入到整体规划之中,如何解决场地环境和巨构建筑的共生关系为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3.1建筑布局及态势分析
建筑布局以圆形巨构教学楼为中心,环绕中心向四周发散布置学生生活区及学生活动区(图5)。布局由道路、日照及景观轴线三种秩序交叠控制而成(图6)。由于场地走势与正南北向间存在45°偏角,平行道路与正南北布置不可兼得。为保障学生生活质量,方案首先将受日照影响较大的学生宿舍、公寓等功能采取正南北布置的方式,确保居住建筑取得南北向的通风与采光。另一方面,建筑将中间教学巨构南侧部分体量做“厚”,并设置中心采光庭院,尽量争取较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朝东西部分体量做“薄”,尽量避免东西晒对教学功能的影响。除此之外,上位规划中存在贯穿东西校区的景观轴线,用地的规划中需妥善考虑如何对西侧景观轴线进行呼应,建筑在中心采用圆形半开敞体量向西区打开,将西区景观轴线进行聚拢收束。圆形体量可以保证主楼与校园任何一个方向的视线呈现正交关系,这不仅增强了视觉上的连贯性,还有效地解决了用地多个方向入口的礼仪轴线需求。
图5 功能布局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图6 轴网布置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3.2生态化的园林景观嵌入
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在于其承载了人类历史的瑰宝,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不仅能让人在视觉上感到愉悦,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娱乐、交谈、休息的空间,以实现减压、舒缓心情的目标,这便是学校的一种文化潜力,我们称之为“场所精神”[3]。由中央巨型“涡轮”围合出的人工景观,由山谷向四周蔓延传统园林式的自由水面与建筑相互交织,在内外两侧界面,同景观形成丰富的对话关系,景观由建筑内部围合的“谷”蔓延至广场,同周边建筑组团呼应。在立体步行系统的串联下,使用者与变化自由的景观形成了一步一景,移步换形的互动关系,丰富了其在场所内的空间体验(图7、图8)。
图7 总体鸟瞰图(图片来源:设计文本) | 图8 景观场所营造(图片来源:设计文本) |
3.3弹性化的可持续再建设
从实用角度来讲,对校园功能区域、交通流线、绿地景观等的规划,一定要遵循校园建筑的核心理念,并合理安排,注重校园内部建设群体中的外在形式、内部空间形态,从而营造内涵充实而完整,合理又富含灵气的校园结构[4]。规划校园建设是百年大计,其规划过程不仅仅要充分考虑校园现实需要,更要综合考虑校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图底关系上,于东南侧预留了发展用地,平行于周边的生活组团。该片区道路交通规划延续统一的路网结构肌理使流线结构与整体校园布局的发展前景相吻合,具备了后续发展建设良好框架,满足了日后再发的设计要求,使其按照规划理念有序发展。
4空间营造——双向延展的复合化空间
从优化教育模式的角度出发,多功能复合的科研楼与宿舍楼,为改善学生校园生活质量提供了客观条件。结合巨构建筑自身特点与关联组团的理念,在宏观上将公共活动的房间与空间置于底层,以垂直分区为出发点,首先解决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的使用价值倾向,各个组团的动区彼此间相互联系,在水平方向形成环环相扣的组织关系。同时与场地设计相结合,集散广场、生态景观、下沉庭院等室外开敞空间与底层的活动用房直接发生人流交换,在平台之上同景观形成另一高度的视线互动,使场地与环境有机融合,在水平向建立连续紧密、场所各异的公共活动空间(图9)除水平方向环环相扣外,在中央教学科研楼内,公共空间向上生长,嵌入公共活动空间,通过节点,优化教学空间,形成立体化设计,在大尺度建筑内部,营造复合化教学楼空间[5](图10)。这些开放空间的引入,促进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学生关系与师生关系,激发使用者从事各自校园活动的动力与热情。
图9 公共活动平台(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图10 复合化共享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5结语
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二期工程创意方案设计是一次从教学空间优化为出发点的实践尝试,以大尺度综合体建筑为载体,优化教学空间;以多个组团紧密联系的方式,协调教学组团与生活组团关系,将园区规划系统化,高效化,人性化,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师生校园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09):4-10.DOI:10.19892/j.cnki.csjz.2005.09.001.
(2)王存媛. 书院制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宿舍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2.DOI:10.27151/d.cnki.ghnlu.2022.000914.
(3)胡冰洁.浅谈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哲学——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为例[J].艺术教育,2017(23):178-179.
(4)林哲.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规划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李洪雨. 高校综合教学楼交通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