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射阳县委党校 江苏射阳 2243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面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跟不上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现实,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纲领指引乡村振兴,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选择全新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
乡村振兴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致力于实现“共富”,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1、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农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分别比2017年提高3.5个、6个百分点。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
2、乡村生态展现新气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初步形成。化肥农药施用量多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保护制度不断健全。
3、乡村文化蕴育新风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泛培育,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不断涌现。全国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超过65%、80%。连续5年举办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农民精气神得到有效提振。
4、乡村治理开创新局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加快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比例达到95.6%。农村移风易俗进一步深化,村规民约实现全覆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持续深化,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5、农村民生跃上新水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速建设、提档升级。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7—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8.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71缩小到2.5。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短板
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1、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挑战。目前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向前向后的延伸不够,农产品加工品的附加值不够,同时农民的主体力量和政府的主导力量发挥不够,社会化服务提供不足,基础设施保障不够,导致现代化的现代产业体系难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在人才、资金、制度、信息流通、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存在障碍。此外,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发展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条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难以做到协调互动,互促共进。
2、乡村人口和社会结构发展存在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村在人口、劳动力结构层面面临比较突出的问题。从农村数量来看,乡镇数量减少,人才外流严重,这一现象导致许多农村成为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为主体的空壳村。从农村人口构成来看,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20.46%。65岁以上人口达13.84%,这一现象表明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正在持续加深。
3、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存在短板。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取得明显提高,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保障水平得到长足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现阶段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难以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农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当前农村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农村生产污染严重,超剂量、不合理用化学药剂,严重污染土壤环境。农村生活污染严重,农村工业污染同样日渐突出。
5、农村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现象。当前一些农村党组织面临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1、聚焦产业振兴,助推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就是要加快发展乡村现代生产力。我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之后,需要加快和全面对接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产业经济,要对标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针对存在的短板与弱项,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一是构建完备产业体系,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稳供提产能,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加大现代种业创新。二是构建完备生产体系,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无论哪一种形态都离不开科技的加持和支撑,首要之处在于完善农村新基建。在确保耕地保有量的基础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整合土地资源,发展农耕体验、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着力发展特色的农产品,创塑品牌,提升价值链。此外,政府牵线搭桥,引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力量,强化技术支撑,确保农产品生产质量。三是构建完备经营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培强龙头,延伸产业链。推动现有农业企业、家庭农场通过资本运作,挂大靠强、借船出海,推进农副产品由原材料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依托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电商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促进优势产区、加工能力和物流节点有机衔接。紧盯农业领域龙头企业、上市集团,加快引进上下游一体、产供销并进的全产业链项目。要以农业为基础,推动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乡村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几乎均与农业关联,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服务业以围绕农村的乡村生态旅游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为主。优先发展农业,以农业为基础,推动与其紧密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三产协同并进。
2、聚焦人才培养,助力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就是要全面提升村民现代化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不论是科学技术赋能乡村生产力以带动农业生产率提升,还是数字乡村助力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双向平等流动;也不论是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赓续,还是乡村治理和社会建设,都亟需人才。乡村人才振兴不仅需要靠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提升,而且需要积极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需要靠广大乡贤积极帮扶,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方“新村民”到乡村创业。当前,城乡要素双向平等流动的条件正逐步形成。一方面,乡村应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创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通过顶层设计创造政策供给,进一步加大各方面人才下乡支农的政策力度。今后还需要特别为青年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展宏图创造条件,持续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3、聚焦文化振兴,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就是要努力推进我国乡村文明进程,实现乡风文明。一方面,要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村民收入水平,通过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品质,努力实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方面城乡之间无差别,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差距,为实现乡村物质文明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定桩”,赋予物质空间以文化灵魂,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把优秀乡土文化内化为村民的精神风貌,从而实现乡村精神文明现代化。我国农耕文明积淀的地域乡土文化,凝练成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国传统村落,是祖国大地上一颗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是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魅力底色。在大力发展乡村现代生产力、提升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积极保护、赓续传承好乡村文化遗产,对乡村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和古树名木等心存敬畏。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宜居生活有机结合,让村民拥有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4、聚焦生态振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就是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如果没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其他的发展到头来就缺乏了根基、没有了支撑,也必定难以持续。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处理好乡村的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坚持绿色发展。在涉及乡村地域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决策过程中,须谨慎思考并区分所“需”和所“要”。作为人的发展基础保障之“需”,对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所“需”,应当予以充分满足;而对于在纯粹发展欲望的引导下规模数量增长和盲目扩大之所“要”,应慎重避免,转而应考虑发展动能的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总之,应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下,尊重和敬畏乡村的生态环境。乡村建设一定要保留乡村原有传统村落的风貌,不能把乡村建设得既不像城市又不像乡村。乡村环境不能破坏山水,加大植树见绿规模,加强黑臭水体、生活污水整治,控制好农业污染,把乡村建设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5、聚焦组织振兴,增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就是要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一方面,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通过自上而下的传导,把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措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全国一盘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要扎实做好乡村基层党建组织建设,确保发挥好村一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形成各地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实施机制。一个村的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好坏,是这个村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凡是乡村振兴做得好的村庄,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村党委或支部,都有一个村民信得过的带头人、“领头羊”。当前我国各地乡村,特别需要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挥组织振兴保障作用。一方面要发掘、培养、感召和鼓励来源于本村的青壮年党员加入到村委会,夯实基层党组织力量。另一方面,从体制机制上持续组织建设好一支有志向、有梦想、有责任、能创业的青年党员队伍,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一批党建引领村庄、民主自治村庄、平安法治村庄、文明德治村庄、生态宜居村庄、清廉和谐村庄。
总之,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乡村振兴,就是要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就是要充分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组织、产业、人才、文化和生态”五大振兴内涵,为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中国乡村振兴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