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文化馆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我国的公共文化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文化馆这个现代化的社会服务系统的主体功能还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因此文化馆更应该提高认识,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去面对新的发展机会和挑战,以国家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为契机,通过实施数字文化馆建设,提高文化馆行业社会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
前言:文化馆通过数字服务平台与空间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公众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扩大服务对象;而且能够为广大群体,提供优质化的服务,推动文化馆活动的创新。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就需要各大文化馆从多个角度与方面,进行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优化。
数字文化馆的核心就是文化馆数字资源。文化馆数字资源的采集在《数字文化馆资源和技术基本要求》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采集方式包括自主建设、付费购买、公开征集、社会捐赠等;采集要求文化馆结合本地资源特色,通过多种采集方式,建立符合当地公众需求的数字资源体系;数字资源的采集应符合主流播出平台参数要求,与服务终端和资源保存策略相匹配。文化馆数字资源是内容、是载体。他可以是文本、图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是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摄影、书法、文学、非遗技艺等各个艺术门类的。但在文化馆数字资源的实际采集及加工过程中,数字资源特别是以视频格式的数字资源被简单化、记录化,丢失了艺术语汇,也淡化了艺术属性。“一成不变”和“一镜到底”的现象比比皆是。
1.1保留采集艺术门类的艺术语汇
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成为可供人们欣赏的对象。没有艺术语言,也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文化馆数字资源的采集就必须完整保留下这些艺术语汇。这也对文化馆数字资源的采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了解、熟悉乃至掌握各个艺术门类的基本特点和艺术语汇。这样既能相对记录下这些传统艺术门类的完整性,也体现了对传统艺术门类的保护和尊重。
1.2形成文化馆数字资源自身的艺术语汇
文化馆数字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采集,其实可以理解成借助电影艺术来记录并融合群众文化所涵盖的多种艺术门类。记录只是第一步,是最基本的,而下一步就是融合发展。而这样的融合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文化馆数字资源要做到记录艺术的同时,自身也具有艺术属性。
2.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原则
2.1综合性
文化馆数字资源的建设首先就要遵循综合性的原则,作为公共文化活动,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丰富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综合性可以涵盖不同文化风格的根本特点,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欣赏需求。数字建设下的文化馆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形式,为公共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文化的多元化是我国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社会群众多元化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目前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仍无法适应人民的多元化需求。为此,必须大力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素质,拓展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
2.2全面性
公共艺术文化服务应当是面向大众,为所有的人服务的,所以文化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也应当满足全面性的原则。公共文化的获得是公民最根本的一项基本的权利。根据“全面”的原则,向广大群众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使其受益。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还远远达不到“小康水准”,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的构建,强化各区域文化活动的交流,对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各个区域的均衡发展,在全社会形成逐步网络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格,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水平,以“全民育人”为建设前提,响应国家提出的“文化育人”总目标要求,协同经济建设,加快文化成果的资本转化,为人民群众带来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体验。
3.关于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
3.1丰富资源信息
丰富资源信息,是通过文化艺术资源信息的丰富与整合,实现高效传播与共享,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体,满足其实际需求。再加上文化馆在数字服务平台与空间的建设中,只有通过资源信息的丰富,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带来更多的便利,实现身心上的享受与体验。第一,各地文化馆,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做好当地优质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比如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可以通过调查走访、互动交流、文献查阅等方式,进行资源的丰富与完善,为学校、医院、部队、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不同的资源信息,满足其训练、工作与学习需求。第二,文化馆工作人员,还要积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如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优质资源的挖掘、整理,然后将其上传、分享到数字服务平台上,为广大群体提供便利的服务,促使其根据自身需求,随时随地查阅与获取。第三,各文化馆之间,还要加大彼此的联系互动,相互借鉴彼此的优点与经验,搭建独立的、特色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并以数字化、信息化的存储方式,进行文化艺术资源的管理与分享,让各大群体放心使用,加大文化艺术的传播。
3.2明确资源分类,依照标准规划
无论是省、市级的文化馆,都要结合本区域的文化特征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比如:慕课资源,作为文化馆近年来的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两个方面,主要是根据每个区域的文化构建为中心,在日后的数字化建设中可以加强省、市层面上进行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统筹地方、各城市共同努力,逐渐形成有系统、有内涵的主题资源。在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首先可以制定一套新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为我国文化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提供良好的支撑。《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数字资源标准规范》中有许多内容,其中涵盖了数字信息加工、元数据整合、文化标识等。在相关的规定下,文化馆的建设应该深入了解其内涵,将条例和规定作为详细的参考,加以落实,为以后的数据上传、登录、保存提供详细的依据。充分合理地开发和使用文字信息资源,是实现信息资源数字文化馆的重要途径,必须确保文字资源的来源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和知识版权。主动与各区域的文化馆进行交流,实现互利双赢。
3.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投入
数字化服务作为文化馆服务的新方式,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支撑。服务外包虽然方便,但不利于文化馆的长期运营。许多文化馆的多媒体设备和数字资源库在刚建成的时候受到了极高的重视,但时间一长就出现资源更新满、菜单功能不全、在线交流回复不及时等问题。专人运营、专人管理、专人审核是数字化建设的首要问题,要有专门的人才负责数字资源管理、网站维护、客服交流等工作。此外,数字化服务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预算方面需要提前做好调研,设置专项资金帮助文化馆完成数字化建设。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与空间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高速发展的主要举措。因此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就需要通过丰富资源信息依照标准规划,依托业务优势,整合数字资源吸引更多群众走进文化场馆,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徐佳晶.“十四五”时期构建文化馆发展新格局的思考[J].中国文化馆,2021(1).
[2]金秋.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以南京市文化馆数字建设为[J].艺术品鉴,2021(33).
[3]贾娜.新媒体时代文化馆数字资源创新宣传路径思考——以广州市文化馆为例[J].参花(上),2021(9).
[4]徐震海.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探析[J].文化月刊,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