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时代的模块式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6
/ 2

基于数字时代的模块式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构建

韩素贞,卢俏立,陈秀华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1

摘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高数字素养和技能的优秀人才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指出了课程体系在构建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基于数字时代的模块式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改进思路,旨在进一步提升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育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较高数字素养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数字时代,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模块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时代传统观念中,数字素养和技能教育相当于从中小学就逐步推广和普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等知识内容的教育培训,高校与此对应的就是计算机公共课的开设和运行情况,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情况更具有代表性[1]

1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的传统模式

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开设和运行情况不一,但从总体上来说,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更新缓慢,跟不上数字时代的发展步伐。

下面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分析。

1.1  只开设一门计算机公共必修课,课程单一

目前尚有不少高校还在沿用这种计算机技能培养模式,课程单一,学生再无其它计算机类课程可修。

这门课程除了所涉及的软件版本不定期地稍做更新外,课程内容、知识框架、教学模式,考核办法、培养目标基本多年不变,甚至越来越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重合。

这门计算机基础课可供选用的教材版本种类繁多,名称不一,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概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计算机等,但基本内容大同小异,最终这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成绩基本就代表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2]

在当前数字化形势下,这些课程内容与数字经济社会对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和技能水平要求相差甚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自身需求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加设多门计算机选修课,选修完全任意

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只开设一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数字化社会需要,学校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可以开设一些有关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选修课供学生任意选修。

一些实用又很容易得分的应用软件课程是许多学生乐意选择的,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学分、绩点和证书的需要[3]。但从长远来说,这些常用应用软件类课程基本还是归类于实用技能和知识,用途比较局限,是点而不是面,缺乏数字化理念和计算思维的成分。

另一些更能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计算机课程,比如算法,数据结构等,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不努力就很难取得高分,所以选修这些课的学生就比较少。

实践证明,这种任意选修模式导致的学生选课情况却并不乐观,达不到学校开设这些计算机课程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初衷和期望值。

因此,尽管学校开设了不少计算机选修课程,但学生选课情况跟社会需要并不对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心理动机因素外,最重要的还在于学校在培养方案上没有限制选修,没有引导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提升数字化素养和技能的重要性,主动选修一些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拔高课程[4]

多模块式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简介与示例

多模块式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就是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以培养信息技术与专业领域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综合考虑社会需要、学生知识结构、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按课程性质和内容分成几个不同的模块或者类别、层次、组合[6]

有些高校已经在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模式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比如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校提供了分层次、面向不同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模块和组合,供学生必修和选修[5]

下面列举的这四个模块就是在参考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分层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的一种分层方式,可供还没构建分层多模块式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高校借鉴。

模块一:计算机基础和常用应用软件类课程组合。

代表性课程有计算机概论、办公自动化、图像处理、网络基础与网页制作、数据库基础等,这类课程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实用性较强,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和操作技能。

模块二:常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组合。

代表性课程有C语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 语言、Python编程等,学习起来难度不一,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原理和初步知识,从而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和数字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模块三:计算机进阶课程组合。

主要是一些通用的数字素养、计算思维方面的课程,有原理性课程也有实用技能课程,比如计算机工作原理、算法、数据结构、计算思维、信息检索、虚拟现实、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

这个模块的课程种类繁杂,范围较广,可以由学生任意选修,不受专业限制,但课程难度也比较大,不乏以前只有计算机专业学生才需要修读的专业课。

模块四:融入不同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组合。

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MapGIS地理信息系统、MATLAB编程、数据统计分析、财务管理等涉及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软件等。这类结合各类专业知识的计算机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特点,面向的多半是相关专业学生,实用性和应用性强,对熟悉专业知识的学生难度不大。

多模块式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要对应不同的专业培养方案

以上列举的几个模块只是课程体系分层的大致格局,具体到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在课程模块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培养方案和目标要求,进一步制定详细的选课办法、教学方式和培养计划,比如把模块一和模块二设为必选课,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在模块一和模块二中分别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至于怎么选择,可以参考所在专业院(系)的选课指导意见并结合自身特点综合考虑。

上述模块三和模块四的课程内容总体上来说与数字化转型更密切,专业性也比较强,但学起来比较抽象,难度也大,有些学生兴趣不高,心有顾虑,会更愿意为了绩点好看而去选择简单好学容易得分的,而放弃选修这类不容易得高分的课程。针对此状况,学校或院(系)可以在端正学生思想态度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设置一定学分的必选和限定选修课程予以平衡和约束。

尤其是针对传统的文科专业,学校更要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上予以改进。以往文科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的基本就是一门计算机类基础课程,相对理工科学生,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数字素养教育更为薄弱,高校应进一步围绕新文科教育的规划和方案展开研究和探讨,并逐步予以实施。

多模块式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对非计算机专业老师的要求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逐渐提高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新型技术为参考和导向,并结合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实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防与数字化社会脱节。

在这种新的技术形势下,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实质上是围绕全校师生的数字素养和思维理念的整体提升展开的,不单是只针对学生及计算机专业教师,还涉及其他专业教师,要预防设置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却因非计算机专业老师的观念保守、知识陈旧、教学效果达不到融合创新的预期而前功尽弃,发挥不出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综合效果和作用。

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要求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具备数字化意识并能付诸实践,要善于多维度思考,加强数字技术学习,认真钻研如何实现将专业从形式到本质的数字化融合和转型,并逐渐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种理念和思维,用专业领域内的实例引导启发学生的数字化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要善于实践、勇于创新,以更好地立足于数字化新时代。

综上,数字化技术与其它专业领域日益快速融合,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也促使学生必须努力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和技能,这样才不至于被数字化社会所淘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开设情况基本反映了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教育现状,模块式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将能有效提升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育水平,从而也有利于实现高校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小贞,刘景莲,朱丹,等. 数字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5):90-92.

[2]彭红. 基于MOOC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 数字化用户,2021(34):148-150.

[3]张建,凌兴宏,魏慧,等.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以证促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21(3):175-179.

[4]张翠平,赵晖,李文杰,等. 面向双创教育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10):23-26.

[5]陈建忠,邹一琴. 新工科范式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维度和路径研究[J]. 高教学刊,2021,7(28):86-89. 

[6]夏立,李强,黄爱华,等. 基于"分层分级"课程体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118-124.

作者简介:

韩素贞(1968—),女,本科,山东建筑大学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验教学与管理,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