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在心肺复苏演练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6
/ 2

PDCA在心肺复苏演练中的效果观察

黄宁利   闵榴芳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  急诊科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目的 观察PDCA循环法在心肺复苏模拟演练中的效果。方法 根据PDCA循环法的步骤,将科室医护人员分为4组,每组5人次,根据心肺复苏演练的脚本分别进行演练,由科主任、护士长组成评价小组,自拟表格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价,总结演练的结果。将上次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演练,如此5个循环后,评价第1次和第5次急救模拟演练后的效果。结果 在心肺复苏模拟演练中应用PDCA循环法,演练5个循环后,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能力急诊急救能力医护协作能力均较第一次演练后有较大的提高(P<0.05)。结论 PDCA循环法的应用,能有效督促医护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术,是一种理想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方法。

【关键词】PDCA循环法  心肺复苏  模拟演练  效果观察

心肺复苏术是临床针对心跳骤停患者采取的包含胸外心脏按压、畅通气道、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急救技术,是起死回生救死扶伤最具体的体现[1]。PDCA循环法即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分为P(计划)、D(执行)、C(检查)和A(总结)4个阶段,是质量管理常用的一种方法[3]。我科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心肺复苏急模拟演练中,提高了模拟演练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实施程序和方法

1计划阶段(P)

1.1心肺复苏模拟演练人员的分组

选取我科执业医师8名,执业护士12名,按等项目随机进行分组,分为4组,每组医师2名,护士3名,每组医护人员在学历、职称、急诊科工作经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每个演练组人员基本资料

人员

学历

职称

急诊科工作经验

医师1

本科

主治医师

4-5年

医师2

硕士

住院医师

1-2年

护士1

本科

护师

5年

护士2

本科

护士

3-5年

护士3

大专

护士

1-2年

注:P>0.05,每组人员基本资料无差异性。

1.2制订心肺复苏急救演练的脚本

1.2.1演练名称:心肺复苏

1.2.2演练地点:急诊科

1.2.3指挥者:科主任

1.2.4参加人员:急诊科全体人员

1.2.5演练形式:5人(医生2人,护士3人)组心肺复苏

1.2.6演练过程

1.2.6.1演练场景一:门诊大厅突然有一患者倒地,意识丧失,生命体征消失,导医呼救后,医生1携带呼吸气囊、护士1携带除颤仪到达现场。医生1判断患者意识、劲动脉搏动,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护士1连接除颤仪,口述患者发生室颤,立即遵医嘱给予除颤。除颤完成时,护士1给予胸外心脏按压30次后,医生1给予判断呼吸,清理呼吸道,气囊呼吸器辅助呼吸2次。护士2、医生2推抢救车到达现场,搬运患者至抢救室。

1.2.6.2演练场景二:搬运过程中,医生1骑跨于抢救床上继续胸外按压,直至进入抢救室。

1.2.6.3演练场景三:抢救室

医生1:站于患者右侧头位,完成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医生2:站于患者右侧脚位,启动绿色通道,上报院领导、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病情判断和临床用药,负责外联。

护士1:站于患者左侧头位,负责胸外按压、呼吸机的管理、生命体征的测量和采血。

护士2:站于患者左侧脚位,负责建立静脉通路和静脉给药。

护士3:站于床位位置,负责记录,协助完成导尿等相关操作。

1.2.7演练结果的判断: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恢复,复苏成功。

1.3培训急救模拟演练中的相关知识

由科主任、护士长对模拟演练的目标、脚本角色的解读、急救技能、急救流程进行培训,使大家熟练掌握脚本。

2执行阶段(D)

每组医护人员严格按脚本的既定角色,既定的流程进行模拟演练。演练过程中,指挥者陈述患者的病情变化,参演医护人员给予对症处理。

3检查阶段(C)

每次模拟演练结束后,由科主任、护士长根据自拟表格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价。

4总结阶段(D)

收集、整理模拟演练资料,总结演练过程中的优缺点。

5修订脚本,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

根据演练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修改脚本后,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

效果评价

    每组医护人员每周演练1次,演练5周后,评价第一次演练后与第5次演练后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能力急诊急救能力医护协作能力的变化。

1对每组第1次和第5次急救模拟演练后的徒手心肺复苏、气囊呼吸器的使用及除颤仪的使用进行考核,考核总分设置为100分。

2对每组第1次和第5次急救模拟演练后的综合能力的测评采用自拟表格,自拟表格采用百分制,其中临床操作技能、急诊急救能力各30分,医护协作能力40分,对比第1次和第5次急救模拟演练后的得分。

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急救演练前后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

表2急救演练前后临床操作能力考评结果

项目

第1次演练后

第5次演练后

t值

P

徒手心肺复苏

84.55±2.38

97.23±2.78

10.56

P<0.01

气囊呼吸器

86.59±4.56

96.07±3.20

8.25

P<0.01

除颤仪

72.46±5.38

92.12±4.57

11.90

P<0.01

2急救演练前后综合能力的评价

表3 急救演练前后综合能力的评价结果

项目

第1次演练后

第5次演练后

t值

P

临床操作能力

18.8±0.75

28.6±1.02

3.49

P<0.05

急诊急救能力

20.6±1.85

28±1.10

2.83

P<0.05

医护协作能力

25.6±1.02

38±1.41

3.85

P<0.05

结论

心肺复苏模拟演练,使各项核心制度及急诊急救制度有机的串联起来,优化了急救流程。模拟演练过程中,指挥者口述病情,参演者对症处理,提高了各种危急重症的辨识及处理能力,强化了参演人员的急救技能,医护协作能力也随之增强。

心肺复苏术是多项急救技能的组合,熟练、快速、准确的实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流程及技能的提高,除周密的计划外,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PDCA循环的应用,使演练过程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经过多次循环的模拟演练,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综合急救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每位参演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提升机会。

参考文献

[1]陆远强,鲍德国,蔡华波,葛松林,张悦怡.全科临床医学与教育[M].2010期第01期

[2]管癸芬,蔡映杰.一医两护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临床的应用

[3]梁玲,高海莲,曾新芝.PDCA循环法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护理管理杂志,2002,2(4):52-53

[4]何忠杰.论急救时效性[J].中国急救医学,2012:28(7)65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