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障碍早期识别和综合治疗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2

卒中后抑郁障碍早期识别和综合治疗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黄平  孙世平(通讯作者)

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  重庆 400054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抑郁情况。结果:观察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抑郁发生率。

关键词:治疗;脑卒中;抑郁;

卒中后抑郁障碍(PSD)是因发生脑卒中而引起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可达35%以上,患者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并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导致脑卒中患者康复减缓,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对于PSD发病机制并无明确结论,相关因素涉及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因此,加快对PSD临床特点的探究,对于尽早介入治疗,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具有促进作用。2002年5月~2023年7月,我院对10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综合治疗,效果满意。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00例,男100例,女100例;年龄43~82岁,平均63.2岁。其中脑梗死110例,脑出血9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脑卒中诊断标准;均在2周内发病;住院时间>21 d;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排除标准:①随访期死亡的患者;②脑卒中发病前已确诊为抑郁症患者;③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成立治疗小组,由5名医护人员组成,其中主治医师任组长,其余4名均为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情况制订针对性治疗措施,同时培训、考核病区医护人员关于脑卒中相关知识,要求责任医生严格按治疗措施进行护理。具体内容为:①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外及抑郁倾向,分别于干预前后随访时结合临床症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②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识,包括疾病的发病原因、影响因素、饮食、运动、睡眠知识、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等。同时,告知家属多关心和体贴患者,运用安慰、鼓励等方法,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心理医护: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较为严重,由于患者遭受偏瘫、失语、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等症状,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因而,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运用语言及肢体语言给予安慰,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不安全感。对于重度抑郁患者,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及时与家属沟通,让家属多陪伴患者,分析心理问题的原因,帮助其重新认识自己,调整未来生活目标,提高生活信心。④支持系统: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及预防措施,充分调动家庭及社会的力量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指导家属多关心患者,让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提高治疗依从性。⑤功能锻炼: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将患肢摆放功能位,提供沙袋、分指板等器具进行康复锻炼。医护人员采用针灸刺激患者经络,加速恢复其肌张力;待肌张力恢复后,给予抗痉挛理疗器进行治疗。⑥控制并发症:患者易并发吸入性肺炎、关节疼痛、患肢关节半脱位及压疮等,因而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医生全面监测患者身体状况、疾病发展进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控制并发症,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3.评价指标。采用SDS调查患者出院后抑郁情况。其中SDS分值<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抑郁,61~70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

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后抑郁情况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出院后抑郁情况比较

组别

n

正常

轻度抑郁

中度抑郁

重度抑郁

抑郁发生率(%)

χ2值

P值

n

%

n

%

n

%

n

%

观察组

100

69

69%

10

10%

19

19%

2

2%

31%

11.2

<0.05

对照组

100

50

50%

30

30%

13

13%

7

7%

50%

11.2

<0.05

三、讨论

1.PSD的发生率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膳食结构的改变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脑卒中的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发生率也不断攀升,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率第三高的疾病。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多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国内统计结果显示,PSD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14%~79%,而国外研究结果显示,其发生率为40%~50%,且中、重度抑郁患者较多。

2.PSD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对于PSD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其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使用及生理损伤等因素均有相关性,其中,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5-羟色胺系统等神经递质系统已被证实是其发生的重要基础,且心理干预治疗也对减轻抑郁起到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脑卒中类型等因素在PSD患者和非PSD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这些因素对于PSD发生影响不大;而不同脑卒中发生部位、不同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患者的PSD发生情况差异显著,PSD患者的脑卒中易发于前部和皮质,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以中、重度为主。但对于脑卒中发生部位与PSD发生的关系研究分歧较大,研究显示PSD与卒中部位无关,这可能与不同研究对PSD评价标准、样本选取不同所致;而就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而言,其与PSD的发生呈现正相关性。

3.PSD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HAMD评分显示,PSD患者的焦虑、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评分及总分均较非PSD患者显著升高。一般而言,轻症PSD患者多以兴趣减低、失眠、注意力涣散、易怒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出现紧张、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甚至出现幻觉及自杀倾向;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伴发头晕、胸闷、恶心呕吐、乏力等不典型特征。因此,临床上对于PSD的判定,以患者较为偏执、体质量减轻、症状日夜变化小者为轻度抑郁,而出现过于焦虑、易怒等症状时,多为病情较为严重,须及时治疗,防止自杀行为发生。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加之脑卒中后可能损伤脑部控制情绪的细胞,患者无法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交流能力受到影响。由于患者体能缺陷影响活动能力,导致失业,经济来源无保障,社会地位丧失等,使其对未来悲观失望,产生抑郁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能积极有效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延误了最佳的恢复时机,且抑郁对患者身体产生直接的病理、生理和生化影响,延缓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因而,及时发现和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抑郁发生率。

总之,PSD的发生率为37.69%,且以轻度抑郁为主,脑卒中发生部位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是其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焦虑、体质量减轻、症状加重、情绪低落等,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杨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2021.

[2]王燕.1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