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揿针形似揿钉(即图钉),针柄扁平,针体约1-2mm,多应用于皮内针或耳针,是中医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通过在穴位上埋针,可达到穴位按摩、缓解疼痛、调节经络的作用。今天我们围绕“揿针”给大家做一些相关的科普介绍。
一、揿针治疗的原理
揿针是传统针法中浮刺和浅刺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给予皮肤上的穴位轻微、长久的刺激,实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浅刺的作用是通过调整卫气,激活身体的卫外功能,实现治疗疾病的目标。留针治疗的目标是为了候气或调气,实现气血调和和阴阳平衡。
在中医的经络理论里,皮肤是经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揭示经络的健康状况,通过对皮肤的刺激,能调整经络并治疗各种疾病。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皮肤上分布着许多皮神经末梢,通过浅层刺入皮肤可调整卫气,激活身体的卫外功能。揿针治疗方法是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激活它们的神经,使其沿着特定的神经传导路径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如脊髓和大脑,进而触发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并能释放如组胺、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会干扰血液循环,最终实现止痛效果。
揿针长久留针,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体内的物质,进而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对靶器官的调节和治疗效果。
二、揿针的应用范围
揿针可适用于中医针灸穴位各类疾病的治疗。
1、疼痛病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炎、腱鞘炎、头痛和牙痛等。
2、神经科病症:末梢神经炎、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牙神经痛、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面瘫以及面肌痉挛等。
3、呼吸科病症:感冒、咳嗽、胸闷、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
4、脾胃科病症:消化不良、积食、便秘、呕吐和腹泻等。
5、泌尿系统病症:列腺炎、尿急尿频和夜尿等。
6、精神科病症:失眠、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等。
7、内科疾病:肥胖病。
8、产科病症:月经不调、痛经、乳腺疾病、产后宫缩痛等。
9、儿科病症:儿童近视、弱视、假视、眼疲劳、多动症、自闭症和过敏性鼻炎等。
研究表明,临床实践中,揿针经常与中药、拔罐、康复训练和中药熏洗等中医的外部治疗手段结合运用。
三、揿针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交困难、交流障碍、行为方式刻板和兴趣范围局限等行为问题,通常在3岁之前有明显的表现,一般来说,6岁以前为最佳治疗时期。目前,孤独症的病因尚未明确。
在中医看来,孤独症是由于“神机失常”所致,故而会出现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行为障碍。大量临床实践发现,针灸治疗后,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诸多症状。其一,五腑之中,心主神,在针灸治疗中,除了心经腧穴外,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开窍和调神的腧穴,通过对这些腧穴的刺激,可以实现开脑窍和醒心神的效果。其二,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孤独症儿童存在厌食、偏食、便秘、口臭、口唇干裂和食欲过高等症状,部分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比较弱,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基”,儿童功能的全面发展依赖于脾胃功能的稳定运作以及由此产生的细微物质,脾胃功能的异常自然会对其他功能的进展产生影响。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可以在不产生副作用的情况下,有效调节患儿的脾胃功能,不仅有助于脾胃的平衡和治疗各种症状,还能为患儿的身体发育提供必要的养分,进而改善其语言功能。其三,孤独症儿童自常常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可能出现焦躁、易怒、易激动和失眠等问题,中医理论上讲,心、肝、脾三脏的机能紊乱是导致上述的主要原因,通过针灸一些安定心神、疏通肝气的穴位,可以逐步改善上述症状,让孩子慢慢地回到正常的状态。另外,针灸疗法对此类儿童的伸舌、吐痰、拍手等刻板行为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针灸有一定疼痛,自闭症儿童在接受针灸治疗过程中普遍出现的抗拒反应,如拒针、恐惧等,影响治疗进展和患儿情绪。此外,针灸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疗效也不是立杆见影,需要患儿的不懈坚持。目前,临床上大都采用揿针疗法治疗儿童自闭症,这种方法不会刺入患儿的皮肤,而是作用于经络和脏腑,激发肝肾之气,调节脾胃,揿针疗法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患儿减少冲动、行为异常和刻板动作,优化肢体运动和平衡功能,提升患儿记忆、语言、智力等整体水平,从而帮助更多“星星的孩子”。
四、揿针疗法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一)禁忌症
皮肤局部发红、肿胀、皮肤化脓处感染、紫癜和瘢痕处,不建议埋针。有酒精、胶布及不锈钢针过敏史或患出血性疾病的人,也不建议埋针。
(二)注意事项
每次埋针后最好保留4-6个小时,最好是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将按揿针取出,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以用湿热的毛巾浸湿胶布,然后把揿针取下,取出的时候要先确认一下针头是否完好。并将针头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取出揿针后1个小时内不能碰水。
在夏天出汗过多的情况下,需要检查埋针部位是否有汗渍以及是否出现皮肤发红的情况。如果埋针出现疼痛,可以调整针的深度和方向。如果发现埋针位置出现灼热、红肿和疼痛,并且有感染现象,应立即取针,必要时进行外科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