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4300
摘要:中国工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文化的发展承载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推进了历史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见证物和纪念册,是对一座城市过去工业历史发展的重现与缅怀,其自身承载着时期性的工业信息,不断推动着工业文化的传承并与社会经济发展跨时代融合,具有与其他先进文化同频共振的“育人”价值和“筑城”价值。
关键词:工业遗址;动态视觉;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旧的工业遗址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域,而破旧的工业建筑与现代城市建设形成严重的反差,极大影响城市的环境与发展,但工业遗址中沉淀着历史文化和人们的情感记忆,是城市文明重要的文化基石,从而引发了笔者去思考工业遗址对城市建设影响。通过对工业遗址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改造,确立以工业文化为核心价值,定格成为对历史及情感的追溯、现代科技的展现、未来信息的传递,不仅建设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还补充了城市更新的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文效益的共同发展。
当今,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逐渐上升,工业遗址改造成新的场所满足了社会文化教育的功能需求以及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其受关注程度不断增强。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工业遗址中,晚清1890年由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引入的汉阳铁厂又名“汉阳造”,它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文化价值。因此,在遵守武汉市的城市规划与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汉阳铁厂改造成智造产业园这一主题性工业园区,需要考虑通过自身的社会定位和时代发展需求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特色,才符合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是打造城市地方形象与特色文化建设的探索过程。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发表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强调,工业遗产包括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遗产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各国城市的广泛重视。通过在工业遗址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文化产业园,给大众展现往日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产业转型和翻页升级的时期,在保护工业遗址的前提下进行改建必将成为今后城市发展中尤为重要的一面。
1.2.2 研究的意义
汉阳铁厂沉积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凝聚了厚重的工业文明,它是现代城市更新的文化纽带,衍生了现代文化产业园,创新性的解决了传统工业遗址如何进行有效保护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面对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工业遗址的再生会记录和传递了这一城市的历史文化,承担着工业遗址保护的重任。在飞速发展的数字媒体时代,国内工业遗址再生的形象仍趋于同质化、单一化、静态化,很难吸引公众并与之互动,那么就急需注入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视觉语言进行多维度地传达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理念,是汉阳铁厂再生产业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为武汉市打造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我国工业文化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们经历生活的情感记忆,笔者研究的视角将生产空间转型为公共文化空间,对改造后的空间进行文化转向,着重强调人在工业文化中的主观能动性,并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将工业文化以动态化形式来表达,从而加深工业遗产的文化属性和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为工业遗产塑造品牌形象提供了实践路径。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了探索工业遗产、工业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目前国内外已经有部分工业遗址完成了改造,注入了视觉识别系统,但相比较而言,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导致在工业遗产改造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出现同质化、单一化、商业化的现象。
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正推动着工业文化的传承,并鼓励用数字化的科技手段来支撑和引领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技术融合来表达工业遗产的品牌形象。笔者对“工业遗址”和“动态视觉识别设计”经过四大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谷歌学术数据库的检索分析。
1.3.1 国内工业遗址动态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工业遗址“和“视觉识别设计”为关键词检索出相关的文献有21篇,其中大部分的文献都是通过挖掘工业遗址的文化符号进行图形的组织与编排来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的实践,例如《苏州市工业展览馆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研究》,该论文将其工业文化为背景融入视觉识别设计中进行创意实践表达。以“工业遗址”和“动态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为关键词检索出相关文献仅有4篇,主要在探讨了数字媒体在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发表的硕士论文《论数字媒体与美术馆视觉识别设计》(胡贤明2014)该论文探讨了信息化手段在美术馆视觉识别设计中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文献显示对工业遗址动态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由此可见,目前已经有很多工业遗址进行了改造升级,为城市更新注入文化养分,焕发出新的活力。大多数案例和文献主要是将文化符号进行转译,形成工业遗址文化的表征特点,看重工业文化内涵以及其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工业遗址的空间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功能,以及工业遗址特色的文化性给予大众群体的人文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关怀,笔者将工业文化融入在工业遗址空间中与视觉识别设计统一起来进行数字化的表达,营造独具工业文化特色的空间氛围,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品牌形象。
1.3.2 国外工业遗址视觉识别系统现状分析
国外对于视觉识别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国外专著乌尔里克·贵尔所著的(文化和共环境中的动态识别)一书就以实证案例反应在公共文化环境下,视觉识别设计应该建立更加活泼、开放的形式与大众进行信息交流,形成独特的视觉空间环境。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表达出整体的感知概念,强调在公众环境中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不仅是满足人们的日常行为需求 ,还能承担已经拥有的意蕴和情感,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探索中充当导向和促进作用。如果环境的组成框架强大而显著,特征鲜明,那么对新的地区的探索也会更加轻松且充满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停留在这个空间[[1]]。同时国外学者对视觉识别系统实践研究早在1955年就开始开发基于统一性的企业形象系统来表现企业特点,这种形象识别系统随后也逐渐应用到城市发展之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设计师早已不再满足传统、静态、单一的视觉表现,积极探索视觉语言新的表达方式。国外学者在面对工业遗址的改造中,融入了数字媒体技术,利用科技网络的力量,导入了动态化视觉识别系统,提供给用户良好的体验空间以展现工业遗址前沿的品牌形象,更好的让工业遗址在城市中发挥其特有的使命和各项功能。例如:英国著名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将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与视觉识别设计统一起来,以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工业遗址再生形象。又如:德国的“红点博物馆”,设计师更早注意到利用多学科的融合,形成平面视觉语言在三维空间的应用研究,以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
由此可看出,国外学者在视觉识别的研究领域中具有十分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更早关注到多学科的交融,应用领域广泛,工业遗址的视觉形象设计已经作为打造品牌形象,传播工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1] 白本立.西安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视觉形象设计的研究与应用[D]西京学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