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
摘要:产教融合,顾名思义即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在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大背景下,市场需求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供给侧之间不匹配的矛盾愈发突出,而产业结构改革转型速度的加快决定着产教融合速度的显著提升,且使得以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新视角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根本路径。提出结合“融合教育”理论,优化改革方案、强化专业协同,增强师资力量、融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多维价值渗透,优化质量评价体系等策略,以全方位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促使产教融合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精神培养
引言: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精神培养皆需要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予以支撑,且职业精神培养离不开企业熏陶。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精神培养方面所发挥的时代价值不可估量。以全方位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促使产教融合实现质的飞跃。
1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精神培养改革意义
1.1 有利于智能化时代产业与社会结构优化
智能化时代下,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促进新消费、新基建迅速发展,使得生产方式、企业组织形态发生新变化,传统企业以或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转向“平台+企业”形态,扭转了产业生态。智能技术使得虚拟与现实、产品、机器、人力之间的联通成为可能,依托智能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引领智能制造,实现制造方式变革,重塑产业价值链,呈现出精准管理、大规模定制化服务等特征,尤其面对无法预知的定制服务、供应链变化等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新情况,工作难度、具体岗位形态变化速度加快,部分人工岗位被智能机器替代,迫使部分职业人员转岗,导致社会结构、产业结构面临“大洗牌”。在此背景下,不同行业的职业人员应积极适应产业变化、洞察形势需要,不断增强自身技术能力与职业精神,以满足行业发展新需求。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精神培养工作正是与智能化时代所要求的新职业精神相契合的新举措,并兼顾培养高职学生技术能力和职业品行等,使学生具备市场意识、跨界合作意识、沟通协作意识、参与企业发展的责任意识等,养成诚实、求真的良好品格,杜绝智能化产业容易滋生的“失信”等行为,从而保障智能化时代产业与社会结构发展始终处于健康的市场环境中[3]
1.2有利于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生成机制完善
产教融合作为教育域和产业域的融合,决定着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精神培养所需课程知识具有先天融合性,需要囊括高职院校传授的职业知识与行业企业知识。就课程知识而言,国家教育部门规范知识编码的程序和途径,赋予其社会性、制度性等特征,初步形成体现社会本位、科学本位等现代理念色彩的课程知识观。高职院校基于产教融合新视角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精神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科知识重构,秉持学科知识观将职业知识界定为知识与理论相融合的稳定结构,分别从知识本源、价值论和实践角度阐释课程知识体系。就知识本源角度而言,职业教育课程知识联通专业知识和不同岗位知识,将工作知识作为导向;就价值论角度而言,产教融合视角下的职教课程知识结合教育规律服务人才供给,是教育知识的创生和再生产;就实践角度而言,课程知识是课程标准和岗位能力标准的调适,是对生产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重构、技术与知识的融合、不同要素间的协同。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不断践行专业建设、技能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使命,将企业“产”的本质属性和院校“教”的本质属性相整合,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引导力,为产教交互赋能,有利于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生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2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精神培养改革
2.1做好入学职业规划设计
入学之初,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入学教育中应包括全面而详尽的专业介绍,及与专业相对应的可能的工作岗位。首先,要求全体学生做一个实践调研,选取某个或某几个有意向的工作岗位,深入企业或实训基地,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做好详细的实践调查记录。其次,开调研结果交流会,有学校老师、企业导师和学生共同参加,交流岗位工作内容和所需知识技能,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要给予指导和修正。最后,整理调研报告,报告要尽可能详尽有条理,以此作为此后学习的指导。随着学习认识的深入,以及学生对生活理解的深入,可随时对这份调研报告进行修改或补充完善。由此,学生对专业和工作岗位有了较深的认识,可以带着目标去学习,有目标,就懂得了学习的意义。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会联想到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会用到、怎么用,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锻炼时能验证所学知识和技能,查漏补缺,互相促进。学生学到的都是活的知识,在实践中会运用来解决问题,经过实践,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更扎实,转化为实操技能,内化为职业能力;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反过来又能指导学生的下一步学习。
2.2学校专业链对接企业产业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
首先,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时,高职院校应多方邀请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研讨,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以满足企业的用人和发展需求。这样,学校专业链更为深入地对接企业产业链,符合二者的共同利益目标。其次,高职院校教材开发实行“校企双主编”制,将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赋予二者各自侧重的开发职责。学校主编注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基本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并将自身教学经验和先进教学手段融入教材,多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感受。同时,企业主编注重引入生产实践案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现身说法演示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实用的企业技能知识。最后,教材内容构建时,适当引入企业实际生产环节,并将“X”证书融入考核内容。引入企业实际生产环节,是检验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程度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教学评价,也同步完成了企业生产的部分任务,为企业创造了部分经济效益,达成了产教融合的目的。“X”证书受到各行业组织、企业和院校的广泛认可,具有权威性,是学生对某种职业技能掌握程度的直接证明,能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从校企合作向产教融合转变的背景下,学校专业链深度对接企业产业链,学校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完成了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根据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标准,建设与之匹配的实验、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课程,打造一支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高技能双师教学团队,倾力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宏申,王伟,杨渺.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J].冶金管理,2020(21):185-186.
[2]齐少波.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培育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20(21):61-64.
[3]张伟肖.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001026.
[4]李雪芬. 产教融合视角下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D].广州大学,2020.2020.0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