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 成都 611930
中医认为,风、寒、湿、火、燥、暑为六邪,且六邪均可致病,如暑邪致中暑,寒邪致伤寒,而风邪则可致中风。
中风为中医病名,即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症状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不同程度肢体麻木、口歪眼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状,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相信大家都对中风有更多西医角度的认识,而本文将从中医角度解析中风。
一、中风的中医病机
中风之所以发生,主要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忧思恼怒、房事过度、饮酒饱食、外邪侵袭等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有关,其病机不外乎火、风、气、虚、血、痰六端,肝肾阴虚为根本。
年老体弱、气血亏损、脑脉失养者,应气虚而运血无力,致使血流不畅、脑脉淤滞不通,而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致瘀血痰浊上扰清窍,诱发疾病。
烦劳过度可伤耗阴精,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不制阳致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致气火俱浮、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诱发疾病。
3.饮食不当
过食肥甘厚腻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而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
七情所伤可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终瘀结脑脉,而暴怒伤肝致肝阳暴张,血随气逆,上冲犯脑,致使气血逆乱、上扰脑窍,发为中风。
二、中风的中医症候
脑髓神机受损乃中风主要症候,症见神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
发病初期即可见神昏症状,轻者精神恍惚、嗜睡,重则昏迷,部分患者发病初期神清,数日后见神昏,且伴有谵妄等症状。
轻者偏侧肢体活动不利,重者全身瘫痪,发病初期,患者仅有偏身力弱的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直至全身瘫痪,仅少数患者发病即偏身瘫痪。
常与半身不遂同时发作,主要表现于伸舌时舌头歪向偏瘫侧肢体,多伴有流涎症状。
轻者吐字不清、言语迟缓不利,自觉舌体僵直,重者不言不语。
三、中风的中医治疗
中医以有无突然昏仆为依据将中风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中经络者病位相对较浅,且病情轻,无明显神志变化,而中脏腑者病位相对较深,且病情重,伴有神志变化。
中经络共分两型,即风痰阻络型与阴虚阳亢型。(1)风痰阻络型:症见突发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脉弦滑。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建议用方牵正散,方剂由僵蚕、地龙、钩藤、全蝎、陈皮、甘草、白附子、胆南星、法半夏组成,痰瘀交阻者可酌情加用赤芍、桃仁与丹参。亦可选用培元通经熄风汤、熄风化痰汤、散风通络汤等中药方剂或川芎嗪注射液、脑血康口服液、益脑复健胶囊等中成药。(2)阴虚阳亢型:症见平素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耳鸣目眩,突发言语不利、口眼歪斜,或手足重滞、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滑或弦细数。治宜平肝熄风,建议用方镇肝熄风汤,方剂由白芍、玄参、钩藤、龙骨、天麻、天冬、菊花、龟板、牡蛎、牛膝、代赭石组成。亦可选用平肝熄风汤、赵氏中风方等中药方剂或脑血康口服液、川芎嗪注射液等中成药。
中脏腑共分两证,即闭证与脱证。(1)闭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红耳赤、口噤气粗、肢体偏瘫,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治宜清肝息风开窍,建议用方羚羊角汤加减,基础方剂由菊花、龟板、钩藤、白芍、黄芩、夏枯草、石决明、生地黄、牡丹皮、天竺黄、羚羊角组成。痰湿偏盛、苔白腻者治宜豁痰熄风开窍,建议用方涤痰汤加减,基础方剂由陈皮、茯苓、枳实、钩藤、甘草、天麻、竹茹、法半夏、胆南星、石菖蒲组成。亦可选用化痰通腑汤、清肝熄风汤等中药方剂或清开灵注射液等中成药。(2)脱证:症见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气息低微、汗出肢冷,舌痿,脉微欲绝。治宜回阳固脱,建议用方参附汤,方剂由人参、龙骨、牡蛎、五味子、山茱萸、熟附子组成。亦可选用参麦注射液等中成药。
遗留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者,治宜化痰通络、益气活血,建议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基础方剂由黄芪、地龙、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当归尾、鸡血藤组成,言语不利者加郁金、胆南星、石菖蒲,口眼歪斜者加全蝎、僵蚕、白附子,兼肝阳上亢这加白芍、菊花、钩藤、天麻、代赭石、石决明。亦可选用补气活血汤、五虫四藤汤、中药回春方等中药方剂或散风活络丸、华佗再造丸、川芎嗪注射液等中成药。
除了中药方剂以外,也可采用针灸、推拿疗法。针灸疗法:半身不遂者取曲池、合谷、外关、环跳、昆仑、足三里、阳陵泉等患侧穴位,采用泻法;口眼歪斜者取地仓、牵正、太冲、内庭等穴位,并按病部酌情取阳白、下关等患侧穴位,采用泻法;言语不利者取玉液、金津放血,并取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行泻法;闭证取太冲、人中、丰隆等穴位,行泻法或点刺出血;脱证取关元、百会、神阙、关元等穴位。推拿疗法:适用于中风恢复期半身不遂者,取肩井、风池、曲池、合谷、委中等穴位,以患侧为重点,行推、按、搓等手法。
以上就是本文从中医角度对中风病因、症候、治法的解析,希望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